content

胡少江:中国经济不被看好的一个显著信号(图)

 2009-01-11 08:4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图:7日,美国银行以每股3.92港元减持了56亿股建设银行(3.76,0.04,1.08%,)H股,持股比例也从原来的19.1%下降至16.6%。美国银行7日的减持价较6日建行收盘价4.45港元折让12%,而购买这些股份的投资者将受120天禁售期的约束。

近日在香港股市上,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股票连续遭遇境外战略投资者大幅度减持的冲击。与此同时,几乎所有的中资银行的股价也都随着这一事态的发展应声下跌。有人将这一事件称之为新年伊始香港股市的一个"地震"。

事件发生后,中资银行的发言人们为了淡化事件的严重性,普遍将境外战略投资者减持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他们在当前严重的金融危机中自身所面临的财务困难。这种解释实在有些差强人意。

不错,世界金融危机中,不少西方的金融机构正面临融资困难。因此,他们需要收缩业务范围也是人之常情。但是,这些大的战略投资者们在中国金融金钩的投资在其资产总额中所占的份额并不是很大,所以保留这些投资从公司财务的角度上看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更何况,中国的金融股的市场价格已经处于低位,此时撤资从经济上看对这些战略投资者并非是一个轻易的决定。

此外,从常识上看,任何经济实体收缩业务范围总是从效益最差、或说是最没有前途的业务开始的。无论形势如何严峻,有战略眼光的投资者总会想方设法在自己的投资结构中保存一些质量相对较好的战略性投资。更重要的是,当初他们向中国的金融机构投资时,看中的并不是短期的利益,而是中、长期的战略利益。从这个角度讲,大量减持在中国金融机构中的战略性投资这一举动,正反映了世界金融界丧失了中国经济、尤其是对中国金融机构的前途的信心。

其实,对中国丧失信心的绝不仅仅是这些境外的战略投资者。中国人自己本身也并不看好自己的经济前景。人们不难看到,近几个月来中国官方宁可用大量的外汇储备增加对美国国债的购买,也不去在香港股市上回购被人抛售的中国金融机构的股票。否则,这些中资金融机构的股票就不至于近些天来跌得如此之惨烈。由此可见,连作为这些银行大股东的中国政府,实际上对此次金融危机发源地的美国的还款能力比对自己控制的金融机构的前途更加有信心。

中外投资者丧失对中国金融机构的信心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虽然官方已经宣布了两年内投资四万亿的财政刺激方案,但是内行人一看便知这个方案的水分很大。中国政府并没有能力从财政中拿出四万亿人民币的真金白银。因此,中国的四万亿与其他国家财政刺激方案所涉及的金额完全不能用同一个口径来进行比较。

根据近来中国陆续出台的政策看,四万亿救市资金中的绝大多数将会通过各级政府强迫银行发放贷款的方式来筹集。不仅如此,在中国应对危机的方案中,各级政府仍然是起着主导作用的;而这种政府主导的模式则将严重影响投资的效益和贷款的回收。不难想象,中资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的坏债在一个时期后将显着上升。而这将对中国总体经济产生灾难性的影响。应该说,这一担心正是大量境外战略投资者从中国金融机构撤资的真正原因。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RFA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williamhill官网 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