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差距大 构建和谐社会大不易

在大陆祣行,不管先城市后农村,或先农村后成市,不难发现,一道无形的鸿沟把城乡隔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九大目标任务,誓言到二零二零年缩小城乡差距,让九亿农民达到小康社会,然而口号喊得响亮,能否达成目标可能是另外一回事。

中国农村贫穷落后,严重缺乏民生基础建设。二零零七年,中国政府国债投资和中央预算内投资于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达到人民币三百六十亿元,其中农村用水、道路、电力建设的资金就达到三百亿元,但对于贫穷落后的农村而言,砸下去的钱简直是杯水车薪。

面对城乡严重差距,中国当局无力解决,根本原因是在大陆实施共产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已经形成的城乡体制、城乡格局、城乡关系至今还在束缚着农村发展。

理论上,中国经济成长的果实应惠及全民,特别是那些比较贫困、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但事实上,农民收入近年来虽有增加,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增幅还是瞠乎其后,更严重的是,城乡差距还在持续扩大中。

将于今年五月就任世界银行副总栽兼首席经济学家、专研中国农村问题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曾经预测,中国城乡贫富差距将持续扩大,预计到二零二零年,城乡可支配收入差距将达到四点九比一。而国外一般普遍能够接受的城乡收入差距为一点五比一,开发中国家为一点七比一。

中国农民没有得到与经济高速成长相应的实惠,所占的消费比例逐年下降。根据统计,三个多农民得到的社会消费品只抵一个城市居民。农民的消费水准大致比城市居民要落后十至十五年,农村的购买力如此低下,这也是中国大陆国内市场开拓不了,许多消费品积压销售不出去的重要原因。

虽然二零零七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成长均超过GDP增速,但中国社科院发布的蓝皮书报告坦言,农民消费对经济成长的贡献率仍然偏低。

中国农村将近有九亿人口、两亿一千多万个家庭,占中国家庭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七点六。但从中国社科院的数据不难发现,中国现有的消费需求结构中,农民消费需求成长太慢的清况非常明显。自上世纪九零年代以来,中国农村消费市场在全社会消费市场的比例一直徘徊在百分之三十八左右。

目前中国政府积极规划,试图让未来农村消费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成长的新动力。中国国家统计局对农村消费如何带动国民经济成长曾经进行测算:农村人口每增加人民币一元的消费支出,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两元的消费需求;农村人口对任何家电产品的普及率增加一个百分点,就可增加两百三十八万台消费需求。

尽管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多项利农政策,但在大陆国内市场消费不足的大背景下,农村消费现状仍处于被动落后状态。制约农村消费市场释放购买力的主要因素,主要是农民消费能力不足和农村消费环境欠佳。

中国国家统计局今年二月发布的公报显示,尽管二零零七年农产品价格上升较快,但是城市居民的收入成长仍快于农民,即农民从农产品价格上升获得的好处不明显,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达到三点三二比一。

二零零七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人民币一万三千七百八十六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四千一百四十元,城镇是农村的三点三三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上世纪八零年代初的一点九比一,逐步扩大到九零年代末期的二点六比一。二零零四、二零零五、二零零六年城乡居民收入比更是急剧扩大到三点二一比一、三点二二比一和三点二八比一。

中国大陆城乡市场发展不均衡,消费水平差距大。二零零七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百分之四十三点一,比二零零六年上升零点一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百分之三十六点三,比二零零六年上升百分之零点五个百分点。

恩格尔系数由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创造,其目的是揭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生活水平和发展阶段。一般情况是: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

中国大陆受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乡差距非常严重,农村社会保障严重滞后于城镇。在农村,上学难、治病难、养老难等问题较城市严重许多,日以继夜地折磨着九亿农民。城乡差距持续扩大的后遗症,势必引发社会矛盾,冲击中国政治、社会稳定性。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