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族付德超
在国内打小接受的教育,都是要有什么远大理想,恢弘抱负,即所谓"不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兵"。然而能成为元帅的则少之又少,这种"启蒙"却根深蒂固,反而不少人随波逐流的"伟大抱负"却变成了人生的包袱。
今次进入我们采访的主角,既不是迎来送往的社区侨领,也不是政坛学界的明星翘楚,更不是坐拥金山吆五喝六的大家商宦,而是纯粹的朝9晚5的上班族。一米八几的付德超平先生平实而坦率地说,他的生活没有什么噱头,普通得风声不动水皮不摇。这倒十分难得,因为付德超的生活现状恰恰代表了多数、甚至可以说绝大多数移民的生存状态。这又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不愿意或者不屑于曝光,在平凡的生活中坚守着道德的防线。
其实在异国他乡,在一个相对平稳安谧的社会环境中,知足常乐是一种更人性化、更接近家庭生活本质的追求。一旦放下寻寻觅觅的包袱,会发现一种和谐的美感,即便在寂寞与无奈中也学会别样的享受。
在加国体验亲情
夜幕低垂,从公司下班过来的付德超刚坐在报社会议室,他的手机就响了,他露出很抱歉的样子接通电话,原来是太太问他什么时候回来吃饭。家里的饭已经上桌,全家都等他回来用餐。
付德超告诉太太,让他们先吃,今晚就不用等他了。关上手机,付德超半是声称半是自语地说:"吃个饭还等我!"语气似乎略带嗔怨,但却隐约传递出"有家万事足"的温情。
我们就自然而然地顺着"家"这个话题谈起,也就知道了他有3个儿子。付德超说他其实从生第二个孩子的时候,就希望是个女孩儿,结果接二连三都是男胎。即来之则安之,3个公子一台戏,让"家"的味道十足。
在小家庭的平静日子里,温馨地过着每一天,总会让人想起大文豪托尔斯泰那句传诸久远的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其实这个信条也在被颠覆,至少幸福的家庭也会各有各的样子。
那时没工夫和儿子下棋
在河南商丘出生长大的付德超,是地道的农家子弟,即便不讲"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古训,读书至少成为改变命运一种途径。15岁就考入大学的付德超,最终离开了世代耕耘的土地,从此走上了一条亦学亦商之路。
从新乡师范学院毕业后,付德超进入天津南开大学,在该校化学系从硕士一直读完博士,主攻有机化学。正是在四大特区如火如荼地开发建设的时候,付德超怀揣博士学位来到深圳,进入南海石油出任项目经理。那时的月薪600多元,在当时的状况下是很不得了的,要知道那年月大学教授的月薪也不过一百多块钱而已,付德超算是较早享受到了用知识改变生活的实惠。
以后付德超又由南方转至北方,与人合作,在建材城经营涂料等生意,依然离不开化学的领域,只不过涂抹上了更浓一点的商业色彩。
一旦进入生意圈,人就像上了发条,停不下来了。付德超说那时每天都充满了应酬,忙得顾不上家人,本来他下的棋还算不错,儿子想跟他学,他却无暇顾及,却让儿子报名参加棋艺学习班。如今回想起来,付德超觉得那时的做法有点不可思议,本来是一次父子互动的好机会,结果被买卖给搅了。来到加拿大后,才比较出当年生活价值的混淆与颠倒,这钱挣多少算是有够呢?而小孩子的成长期就那么几年,且会影响一生。现在能和3个小子朝夕相处,每天晚饭都要在一起吃,这以前在国内是无法做到的。聊到此处,付德超不免感慨地说,这也是移民加国的一大收获。
被动式出国
出生在陕西的太太大学文科毕业,与付德超在深圳相识成家。相比较而言,如果说太太一直倾向于出国,付德超自己对出国却并不怎么热心。
可以说付德超移居加国是跟风出来的,别人都在办,也就跟着办。他坦言自己之所以移民,与当时的涂料生意不尽人意有关,就像当年离开庄稼地上大学一样,从母国的生活圈一走了之来到加拿大,也是为了换一种活法。
在此之前从没有打过出国主意的付德超,在打算移民前也没跨出过国门,并不清楚外面是个什么样子。等到移民真的批下来后,就得当回事了。为了能够应对国外的移居生活,在移民纸一年的有效期内,他自费到英国专门去学了9个月的英语。他说这一段时间的外语"恶补"和集中强化,特别是那种语域环境,对他帮助确实很大,尤其是口语的提高比较显著,来加拿大后还的确派上用场。
付德超行事专注,1999年抵埠后,既来之则安之,来到加拿大温哥华后,从没有动心思要回流。他说出国前下海经商,虽然比工薪族挣得稍微多一点,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还是十分有限,不象现在动辄都是百万元户、千万元户,有限的钱带过来,再按加元汇率一除,就花费得小心了。离开了国内相对优越的环境,生活的问题就这样一下子全都落在了眼前。然而在现实的条件下,压力则也会转化为动力。
找工作心里没底儿
移民纸拿到手后,付德超也有意识地了解在加拿大的就业情况,对加国移民就业市场的困难也有相当的预估。尽管对此有相当的心理准备,但付德超承认,人在加拿大后所面对的职场困难,还是大大超出原本的预期。
最初太太打一份小工,头几个月支撑着全家的生活。付德超没有立刻去找工作,更不敢很招摇地打出"化学博士"的旗号。他说当时自己感觉心里没底儿,觉得化学专业本身就比较冷僻,再加上化学工业在加拿大并不是强项,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就不会很大,所以很有一段时间对寻求合适的工作信心不足。付德超表示,移民之所以有许多被动因素,其实都是客观使然,外在的因素就决定了在许多方面无法精挑细选。
尽管加拿大的就业市场不容乐观,当时博士洗碗已不是新闻,打一份累巴工靠体力吃饭也算名正言顺,但付德超一开始就不想凑合,也许怕一时凑合就永远凑合了。 在电脑输入相关词汇,通过网上搜索,付德超终于发现至今在此就业的 CANTEST LTD R&D CHEMIST公司正在招人,这是北美一家比较大的化学公司,在卑诗省算是同类行业规模最大的,工作性质又比较对口。于是通过网络,付德超就抱着试试看的心境向对方发出简历。
通过电话接到面试通知后,付德超当时内心既喜悦又紧张,高兴的是这么快就有了回音,工作内容上还比较对口;紧张的是毕竟有十多年没有搞原来的化学专业了,而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不断有新的变化。别说十几年,就是十几个月就会产生很大的差距,况且有一些学术名词和实验设备他根本没有听过用过。
从接获通知到参加面试,只有两天时间,系统复习是肯定来不及了,付德超只好"临时抱佛脚"了,赶快与在卑诗大学读化学博士的一个朋友联系,了解一些业界威廉亚洲官网
进展情况。其实到了面试现场,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与其说是赶考,不如说是非正规的叙谈,两个考官先问业务,然后谈个性,也没有什么刁钻古怪的问题。面试过去之后只隔数天,公司就来电话通知给他offer,让他报道上班了。
一动不如一静
在北美,换工作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而付德超自从来到CANTEST LTD R&D CHEMIST后,就再没有挪窝。
刚到公司上班时,尽管付德超已有思想准备,一开始的工作可能低于专业水平,但现实中还是出乎预料,用本科生应对就富富有余。付德超并没就此影响情绪,坦然接受,尽快熟悉业务,很快赢得信任。
对没有"见异思迁",付德超承认,这与公司不断给自己提供升迁机会也不无关系。公司里分有不少等级,从助理员、技工、分析师、高级分析师、科学家、再到高级科学家,每级都与责属、薪酬挂钩。
在公司期间,付德超还曾到美、日等地出席学术会议,了解该领域动态。刚进公司时,工作人员不足百人,几年下来,现已增加到400多人,等于见证了公司扩展,这里面也有自己的付出。
家里现在相对稳定下来,太太重返校园,在温哥华一所社区学院进修金融财会课程。 心摆平了,付德超觉得加拿大也不错,喜欢上温哥华,从平静平淡中体会生活的原汁原味,不变也有不变的嚼头。
好人一生平安
个头儿很高的付德超,朋友们都称他"大付"。农家出身的大付非常实在,这种厚道劲儿反映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在求聘现在这家公司前,还有一家位于维多利亚的化学公司面试在先,但现在这份工作下来的早,付德超就马上主动给先前公司去信,告之自己的选择。其实可以暂时不说,万一现在这家公司有个三长两短,也算留条退路,但付德超觉得不要耽误人家安排。
与大付聊天,没有"官话",他说的都是内心想法,每句话落地砸坑。他坦言现在即便有条件回流,也回不去了,首先这3个孩子回国就没法养活,且不说报户口成问题,上学哪个不需要几万元赞助费?这还少说着。当初在北京给大小子找幼儿园,那时还得上供5千元呢,想上正儿八经的学校,不给足银子门儿都没有。
就冲大付这股本分劲儿实在劲儿,在加拿大这块好不到哪去也坏不到哪去的地方,可谓正逢其所。
如今大付有时也为公司面试新人,求聘者也有从国内来的新移民。倾听对方陈述时,他并没有苦媳妇熬成婆的优越感,想起当初自己求职时心情忐忑的情景,时间过得也挺快的,这就是流水般的生活。恍惚间他便分不清应聘者与考官的角色,时光也像温哥华多年鲜变的场景一样凝固了。
- 关键字搜索:
- 上班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