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孩子从小就很聪明懂事,由于他成绩优异,所以在家长的要求和他个人的同意下,他几次跳级,并于18岁的年纪,就大学毕业了。
在他毕业的那天,妈妈对他说,现在你已经大学毕业了,你就要上班去了。可是他对妈妈说,我不想上班。于是他妈妈就问他,你书也读完了,不想去上班,那么你想干什么呢?他说,我想回去读高中。
他的妈妈很奇怪,问他,你大学都毕业了,为什么还要回去读高中呢?他回答说,我想我的朋友们......
有许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们,从孩子三岁起就开始送他们去学习十八般武艺,并美其名言说,我宁愿让他没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也不让他有一个可悲的中年!
于是我们经常看到还是父母怀中撒娇的年纪的孩子,每天花很多时间学习各种才艺。上小学后,生活变得更忙碌,平时上学,周末还要在各种才艺班之间穿梭。
既然花了钱去学习,就不可能对孩子没有要求,而能达到父母要求的并不多,山外是永远有山的。于是父母生气,失望,孩子无助,痛苦,而这种种不快乐的情绪,随着孩子学习的深入,只会变得越来越强烈。
父母到底是怎么想的呢?他们希望孩子快快独立,从此自己身上的担子会轻一些,可是他们有没有想过,当孩子不太需要我们为他们操心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失去他们的时候了。
儿子小的时候,每次洗完澡都要我帮他拿衣服。他爸爸说,让他自己拿!你这样侍候他要到什么时候?!我总是不理,还是依旧听儿子的吩咐。有一天儿子因为我当着朋友的面责备他,觉得很失面子,当时虽不敢发作,朋友走后,却十分不满,一声声对我进行血泪控诉,最后说了一句,今天晚上洗澡不让你给我拿衣服了!我也很生气,我还巴不得呢,你以为我愿意呀?他看了我一眼,慢慢说,你以为我不会吗?我让你拿是因为爱你。我一下子想起他小时候,无论什么时候看到他,向他拍拍手,他都会笑着向我跑过来的情景......一时间我站在那里,心中百味杂陈。
父母又希望孩子能什么都会,这样今后走上社会,才可以有更好的发展。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却忽略了一个事实,每个人的天分不同,拿自己的短处去和别人的长处去比,结果只能让自己失去自信。
父母常常遗憾自己对孩子所做的一切,孩子并不理解,可是为人父母的有没有想过,我们这样鞠躬尽瘁地为孩子考虑,为的什么呢?难道不是为了让他们快乐吗?
什么是成功?而成功的标准又是什么?如果人人都是比尔-盖茨,那么这个成功要来又有多大意思呢?
回到那个男孩子身上,他怀念的是什么呢?他怀念的是和他一起长大的朋友们。在他们还在对分子似懂非懂的时候,他已经开始读莎翁的十四行诗了;在他们刚开始对身边的女同学有了朦胧的好感时,他却不得为升大学做准备了。而随着他和他们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他和那些比自己大了一截的同学也毫无共同语言。没有一起长大的回忆,存在年龄的差异,他的学生时代在父母的骄傲和自己的顺服下,就这样失去了它应有的一切童真。
我们都明白成人世界的不容易,我们也都爱自己的孩子,可是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还要抹杀或过早地断送他们的童年呢?
有人把A,B,C,D做了这样一个批注,A:ACCEPTABLE,B:BAD,D:DISASTER。
我的一个朋友,她最小的女儿生下来就有多动症,无法安静下来一分钟,所以成绩经常都是F。她后来辞去工作,每天陪孩子读书,有一次女儿拿到C,她开心的不得了。
不要不相信宿命的说法:命里只有八斗米,走遍天下无满升。成绩和才情一样,是分为三六九等的,对于孩子的成绩,如果是B的水平而拿到A,就一定要拍手鼓励,而不是责备他为什么没有拿到A+,而即使他拿了B,也要学会满足。
生命说到底只有一次,应该有积极进取的态度,但也要有放慢脚步,享受生活的心境。烹饪上讲究温火,生活上也可以借鉴,文火煮人生,哪怕是苦,也让我们慢慢体会,这样我们才会更懂得珍惜成功和幸福的不易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还回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