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骑自行车上班"的风潮仿佛像春风般吹过了伦敦的大街小巷,就这么流行了起来。即使是在接近零下的温度,也还是会有一身劲装的自行车骑士,飞快骑过,在街头引起观光客的侧目。另一方面,为了解决交通和空气污染问题,从二○○三年起,伦敦市中心的部份区域开始在周一至周五征收"塞车税"(congestion fee)。凡是在规定时间内开车入城的,每天得交八英镑(约五百元台币)。
去年二月,伦敦交通署进一步扩大收费范围,并且着手改革原有的收费政策,打算将费用与汽车废气排放量挂?,进而把塞车税变成一种环境税或污染税。今年二月,伦敦甚至还规划了新的"低排放区"计划,要透过高收费的方式限制排气量超高的汽车驶入伦敦。
平时搭地铁上班的市长李文斯顿对媒体表示,如果计划得以成功实施,到了二○一二年,整个伦敦地区的汽车废气排放量,将可减少一六%。更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民调显示,有七五%的民众支持这项首创的划定"低排放区"做法。
伦敦人正用不同的方式回应"永续城市"这个当红概念。
伦敦金融市的永续发展部总监米尔斯(Simon Mills),最近刚谈成了一项"伦敦协定"(London Accord),"我们说服像JP Morgan、Credit Swiss等二十二个国际大金融机构,请他们根据普林斯顿大学所选出的十六个能够节能、减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科技领域,分别去研究该领域应如何投资。"
让环保议题与投资利益相符合,是米尔斯的部门所想出来的点子。伦敦金融市除了引领世界碳交易的进行,最终还不忘导引市场力量来研究抗暖化议题。
金丝雀码头的翻身传奇
不过,在迎向新转变的挑战中,伦敦当然不是没有跌过跤。
搭地铁来到朱比力线(Jubilee Line)的金丝雀码头站(Canary Wharf Station),售票大厅悬挂的巨幅彩色广告与周围未加装饰的水泥柱面形成鲜明对比。走过光亮的花岗岩地面、登上三层楼高的手扶梯,迎面而来的是充满现代感的车站出口。
一出站,路透社的玻璃帷幕大楼倒映着泰晤士河水的波光,广场上的游客手中提满了大包小包的圣诞节礼物。很难想像,十几年前这里不过是个有着高耸大厦与稀少人烟的空城。
金丝雀码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伦敦都市更新案例,从失败到再起,成了世界各城市竞相研究的话题。位于伦敦东南的金丝雀码头更新开发计划,从一九八○年代展开,期间曾因欧洲经济不景气、大众运输系统不足、地方劳动力未能同步升级等因素,成了英国都更的失败象征。直到伦敦不动产市场回温、朱比力线地铁延伸、政府持续支持开发并引进国际人才,才终于让金丝雀码头急起直追,在国际级金融集团纷纷进驻后,成为伦敦都更代表作。
经此一役,伦敦在城市发展的更新计划上,有了更明确的行动方针。
"过去的经验让我们认知,人、经济、基础建设和国际行销,是伦敦城市发展与更新的四大主轴,"伦敦发展署(London Development Agency)策略与政策总监麦德沃(Tony Medawar)指出。
贫富差距暗藏隐忧
为了明确了解伦敦的优劣势,伦敦发展署每六个月会发表一份报告,里面详细追?各种经济数字。"事实证明,伦敦要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就业率'。"麦德沃单刀直入,迅速切进伦敦成长翻转的要害。坐在大片落地玻璃窗引进天光的敞亮办公室里,麦德沃毫不避讳地说,"别看伦敦如此光鲜亮丽,国际人才满街都是,但就业率却比英格兰任何地区都低,有些社区甚至是令人想像不到的低,永远都是红字。"
或许是移民社会的语言障碍,或许是托育机制的不够完备,但就业率问题的背后,随之而来的是贫富差距。BBC记者曾经形容,从伦敦西边的W5(邮递区号)走到W7,大约半个多小时就足够,但其间的贫富差距,恐怕奋斗大半生也难以弥补。
" 所以我们现在对每个更新区的想像,一定会先考量劳动力是否能够同步升级,以人力技能的训练为优先,"伦敦发展署都市更新资深经理侯考芙(Rosie Holcroft)认为,城市转型不单是公共空间、交通建设等硬体规划,本地劳动力是否能够跟上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另一个根本的挑战。
前国际都市发展协会主席、英国社区暨地方政府部地区建设业务总司长蒙哥莫利(Joe Montgomery)则拿着刚出炉的"泰晤士河口计划书"(The Delivery Plan for Thames Gateway)指出,在这项包含二○一二伦敦奥运村开发方案的欧洲最大都更计划中,有三大要素贯穿其中:一是经济竞争力、一是生活品质、另一个就是回应气候变迁的环境议题。
"我们从来不觉得伦敦是一个‘大城市',但竞争者很多,都在准备击败我们,"蒙哥莫利谨慎地说。
谈到伦敦该如何更上一层楼,所有的人都务实到巴不得拿出几本书来佐证自己的论述。
原来,不用等到二○一二奥运年,伦敦早已把自己放在世界的天秤上,秤了一遍又一遍。
来源:
- 关键字搜索:
- 都市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