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职业寻宝人哈彻 砸碎"东方泰坦尼克号"
1999年,南海海底30米深处,一座堆积的"小山"吸引了迈克·哈彻的注意。盗贼般的直觉告诉他,在黑暗的海洋深处,只有精致的中国瓷器才会发出那种惊人的光泽。他毫不犹豫地下令打捞,结果多达百万件清代康熙年间的瓷器出水。捞宝船队上的人都露出垂涎的目光,但哈彻却命令:砸碎它!对哈彻来说,世界文物收藏市场上,永远是物以稀为贵。哈彻走了,浩劫留下:百万件瓷器中,60多万件被砸得粉碎。
如果没有英国人迈克·哈彻的当头一棒,南中国海的古老沉船和沉睡了千百年的宝物,将会是另一种命运。
潜伏在南中国海
巨大的财富诱惑,是所有海上寻宝人的第一原动力。迈克·哈彻开出高价,引诱同他一样做着"捞宝梦"的人替自己卖命:考古专业的高材生、技术纯熟的潜水员、海难事故的研究者、东方海域的知情人;此外,他还携带着小型武器。
一艘名叫"泰星号"的清代沉船,满载着传说中的宝物,奇迹般地沉没,消失于苍茫。在寻宝人的梦想中,它是东方的"泰坦尼克号"。
1999年,哈彻重金聘请的考古人员,在荷兰人詹姆斯·哈斯伯格所写的《东印度航行指南》上,发现了这个惊人的秘密宝藏。"1822年1月14日,‘泰星号'船上载有2000多名乘客和船员,压舱的是100多万件福建德化的瓷器。船驶到中沙群岛时,触礁沉没。"
哈彻立即顺藤摸瓜找到了"印第安娜号"的航海日志。在发黄的资料中,大致锁定了"泰星号"的沉没位置。哈彻带上自己的船队,悄无声息地潜入中国的南海水域。
开始的头一个月里,搜寻并不顺利。直到1999年5月10日晚上,声波定位仪才显示出不规则的海床,可是磁力计却没有太大异常。
转折是在两天后,5月12日,潜水员潜入深达30多米的海底,看见了一个又一个的直径达1米的铁环,然后发现了一处小山似的堆积物,方圆足有400多平方米,竟然全是瓷器!
哈彻大喜过望,请来了英国著名海难研究专家尼戈尔·匹克福做鉴定。"这就是‘泰星号'!这百万件瓷器全部出自康熙年间的中国四大窑系,几乎件件都是精品。"
这些精品没有在海难中毁坏,但大部分却在重现于世后被砸碎。那剩下的36.5万件绝佳瓷器,被哈彻偷偷拖出了南海,运到德国待价而沽。随后持续了9天的拍卖会,为哈彻带来的是整整3000万美元的横财。
3万美元买不回一件
砸碎"东方泰坦尼克号"之后的这场拍卖会,无法不让中国人想起多年以前,荷兰嘉士德的中国文物专场拍卖会。那是中国水下考古人最心痛的记忆。
1984年,迈克·哈彻潜心研究曾经的"海上马车夫"--荷兰。在荷兰东印度公司尘封的档案馆里,"哥德马尔森号"吸引了哈彻的目光。1752年冬,"哥德马尔森号"商船满载着瓷器和黄金,从中国广州驶往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这艘船在航行了16天后,触礁沉没。
哈彻在南海海域探测到了这艘沉船。23.9万件青花瓷器,125块金锭、总重达45公斤,还有两门刻有东印度公司缩写VOC的青铜铸炮......打捞出水的文物让哈彻眼花缭乱。哈彻将它们悄悄拉到公海,隐匿一年后,拿出 "无人认领的沉船允许拍卖"的国际公约,将沉宝交给荷兰的嘉士德拍卖行。此举换回了2000多万美元的回报,使他成为"最富有捞宝家"。
1986年4月,阿姆斯特丹,嘉士德中国文物专场拍卖会开幕。一次拍卖会上出现23.9万件之多的中国文物,这样的盛况,在欧洲收藏史上前所未有。中国驻荷兰使馆急电国内,请示此事。
国家文物局文物处的杨林紧急受命。他翻遍了国际海洋公约、世界各国海洋法,却找不出任何一条能制止此事的法律依据。无奈,国家文物局只好派出了两位陶瓷专家耿宝昌、冯先铭,前去阿姆斯特丹一探究竟。但他们只带了3万美元。
拍卖行把优先竞拍的待遇交给了中国人--1号牌。可是,在整整3天的拍卖中,中国人连一次举牌的机会都没有得到--每一件瓷器的起拍价格,都在估价的10倍以上,3万美元形同废纸,20多万件珍贵的中国文物花落旁家......20多年后的今天,当中国全力以赴打捞"南海一号"时,留下了一句悲愤的话:"中国水下考古能有今天,是哈彻‘逼'出来的。"
小孤儿,大海盗
在国际海洋考古学界,迈克·哈彻的名字,已经等同于"灾难"。
他惯于毁宝提价,从来都"说不清楚"打捞的地点。对于"哥德马尔森号",他拒绝回答详细位置。而古航海日志显示,这艘中国商船是在香港西南海域触礁沉没。对于"泰星号",他自称在"赤道南部两度、爪哇北部、苏门答腊东部和新加坡南部之间的某处海底",但事实上,他的船队如幽灵般在香港海域勘探了一个多月。
生于1940年、黄头发、赤红脸、长得五大三粗的迈克·哈彻,从不掩饰对财富的狂热。"我在孤儿院中长大,我阅读寻宝发财的书,希望有一天也能找到大笔宝藏。这些书影响了我的一生。"
1970年,30岁的哈彻跑到了澳大利亚,成立了一家海洋商业打捞公司,打捞二战期间被击沉的商船和军舰。一个偶然的机会,哈彻遇上了生命中的第一艘古船--载有2.2万件中国明代瓷器的南海沉船。他试探着把瓷器卖给收藏家,结果却大吃一惊:数百万美元,比前三年的收入还多!
自此,哈彻决定改变业务方向--寻找南海古沉船。渐渐的,哈彻成名了。他成了"最出色的海洋探险家"、"当代最成功的寻宝人"。
不过,哈彻并非一直顺利。2007年初,他吃上了国际官司--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的1.5万名投资者状告哈彻骗走他们4000万美元的投资。原来,2006年,一名澳大利亚人、一名新西兰人和哈彻合伙,成立了"哈彻信讬投资基金会"。他们四处宣称"又发现一处巨大的海底沉宝",吸引了大批投资者,仅在日本就有1.3万人把血汗钱送进了哈彻的口袋。但这么长时间过去了,哈彻毫无动静。
背着4000万美元债务的哈彻的威廉亚洲官网 表态是,"我确实在南海开发新的捞宝项目,但是你们得有耐心和信心,迟早有一天,会得到回报的。"这一纸声明,引起了海洋考古专家深深的担忧。假如哈彻真的发现了又一个巨大的宝藏,为了填补这4000万美元的漏洞,他会变得更加肆无忌惮。南海,将无法平静。
美国老兵
盗捞万件中国古董
四年过去了,尽管美国退伍老兵费尔·格雷科仍背着"盗捞"的犯罪嫌疑,但他藏在洛杉矶家中的2.3万件中国古董已越来越少。发达的互联网让他轻易绕过公开拍卖文物的法律障碍,将古董卖给了私人收藏家。似乎无人能够阻止他的"黑手"伸向南海深处的中国沉宝。
瞒天过海20年
2003年8月,纽约格恩西拍卖行接受一家名为"牧马寻宝公司"的委讬,准备公开拍卖一大批汉唐陶瓷、明代花瓶等中国珍宝,底价总计1500万美元。就在拍卖槌即将敲下的那一刻,菲律宾国家博物馆突然喝停,理由是"牧马寻宝"涉嫌非法打捞与走私。中国文物怎么会在纽约拍卖,又为何被菲律宾政府喝停?这背后是一个海盗式捞宝故事,费尔·格雷科就是那个海盗。
费尔·格雷科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老兵,曾参加越战。1972年,当他离开越南时,身上的大背囊里,装满了《南海古贸易调查报告》、《东南亚考古现状》、《中国古董》等书籍。回国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格雷科前往非洲马达加斯加寻宝。没想到首次下海就捞到了金块,格雷科发现寻宝才是财富之路。
由于熟悉亚洲文化,格雷科认定南海海域内沉没的中国古船是一个"有待开发"的巨大宝库。他立即回到亚洲,瞄准了菲律宾、印尼及越南附近海域。他先在菲律宾住了至少10年。其间,格雷科在香港成立了名为"牧马寻宝"的公司,筹措寻宝资金、招募文物行家。另一边,他千方百计与菲律宾国家博物馆负责人攀上交情,了解该国捞宝手续底细。暗中,格雷科已经招募了数百名菲律宾渔民中的潜水高手,集合他们打捞海底沉船上的"瓶瓶罐罐"。
在后来接受《洛杉矶时报》采访时,格雷科说:"在20年的海底寻宝行动中,具体情况从不为外人所知。而且大多数国家都还没意识到水下文物的价值,一旦它们知道价值,那我们就没法干了。"
绕过法律网上拍卖
而对拍卖行,格雷科谎称,他的海底寻宝行动是"完全合法"的,获得了菲律宾国家博物馆和有关方面的特许,直至被喝停的那一刻。
据菲律宾《调查者报》报道,格雷科海底捞宝的"巅峰期"始于1997年,一直持续到2002年。其间,他在南海海域先后发现了16艘海底沉船,捞起了约2.3万件古董。令人吃惊的是,数量如此之多、价值如此之高的文物,竟然悉数被格雷科悄然运回美国。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海底探险家埃莫里·克里斯托夫和《纽约时报》记者曾到访格雷科位于洛杉矶市郊的住所:花园里赫然立着几个高度超过两个成人的巨型花瓶;6座被怀疑来自明太祖墓前的石雕,摆在花瓶两侧;精美的瓷碗、陶碟要么被随意摆在地上,要么一叠一叠地堆放在一起......记者不禁惊叹:"格雷科的家简直就是小型中国古董博物馆!"
更深的黑幕随之也被揭开:菲律宾国家博物馆否认曾向格雷科颁发过任何捞宝及文物出口的证件。2004年,菲律宾司法部要求美国引渡格雷科,并签发了逮捕证。
由于美国政府拒绝配合,格雷科并没有受到上述指控的影响。在委讬拍卖流产后,他决定改在互联网上拍卖,通过电邮与买家交易。国际考古学家对此愤怒不已,因为不知究竟有多少珍贵文物就这样从格雷科手中消失,从此彻底破坏了考古价值。
"海盗"遭到通缉
澳大利亚考古学家布莱恩·霍曼揭露了格雷科手中古董可能的真实来源。
从2000年开始,格雷科先后多次同霍曼联系。格雷科曾向霍曼展示其捞宝录影。霍曼说:"从海象和水下环境来看,我初步断定那应该是中国所属的南海水域。他展示的中国文物,从所附珊瑚虫及其他附生物的痕迹来看,也能断定应该是中沙或者西沙水域。"
但2006年1月底,拥有印度尼西亚永久居留权的格雷科,被印尼政府通缉,因为他涉嫌"大量走私国家级文物"。2006年2月,格雷科连人带船在阿联酋迪拜被扣押,船上所有文物被没收,他本人也被拘禁180天。去年年底,格雷科终于回到美国。他毫无悔过之意,向媒体辩解说:"我不是寻宝者,不是考古学家,也不是出口商,我只是海底沉宝的保管员......我很自豪成为它们的守护者!"本报综合消息
比利时人海曼斯抢夺五代十国沉宝
和职业寻宝人不同,比利时人吕克·海曼斯是一个金融投资家,南海是他的又一个"商业领域",而印尼人是他的新"合作伙伴"。只不过,他们都没有料到会如此幸运:一艘满载宝藏、填补历史空白的中国古沉船,正在海底等着他们。
全程记录了海曼斯寻宝之旅的一家水下摄影公司,后来这样描述宝藏发现的时刻:"2004年9月,爪哇海60米深的海底,那真是激动人心的一刻:14000串珍珠、4000块宝石、400件暗红色的蓝宝石和2200块石榴石,而这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爪哇海的惊喜
2003年的一天,一位欧洲客户敲开了吕克·海曼斯的家门,"最近有印尼人要打捞南海附近的海底沉船。我打算投资500万欧元,你注册一家公司,所得收益五五分成,怎么样?"这是海曼斯第一次听到"水下考古"和"南海"。考虑清楚后,海曼斯不再犹豫。不久,他就带着法国潜水专家丹尼尔·威斯奈凯尔,以及两艘比印尼海军军舰还先进的船只,来到了印尼的爪哇海面上。
2004年9月,威斯奈凯尔对海曼斯说:"渔民给我们送来了撒网时捞到的陶瓷碎片。"海曼斯和潜水队下海勘察,第二天威斯奈凯尔就瞄到了几块陶瓷碎片,接着,是一个高约30厘米的瓶子。威斯奈凯尔揭开瓶子看见了一柄金马刀的手柄。"我们找到宝了!"这是一艘很大的沉船,70米长、15米宽。海洋考古专家说,商船来自西元10世纪的中国,距今已有千年。
它来自五代十国
海曼斯在船队坐镇整整19个月,指挥潜水队先后下潜2万次,把将近25万件珍宝逐一打捞上来。
不久,雅加达一间毫不起眼的小仓库里,出现了一幕奇观--地上堆放着成千上万件古色古香的瓷器;古埃及法密德王朝的七彩玻璃器皿随处可见...最令人称奇的是那些瓷器:碟子上的饰纹是龙、鹦鹉和其他异鸟;茶壶上的莲花图案清晰可见;青瓷上的釉完好无缺。海曼斯找来的德国陶瓷专家彼得·施瓦茨惊叹道,这是中国官窑的瓷器。
最让考古学家们惊叹的是:这艘沉船出自中国的五代十国时期。唐朝的强大,使得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主要贸易途径。直到唐朝衰落,北方战乱,海洋才成为中国贸易的新出口。"海上丝绸之路"从此兴盛。然而,当时正值战乱,历史学家对这时期海上贸易的情况所知甚少,几无记载。
印尼人翻脸了
就在海曼斯打算对一个新的宝藏"跃跃欲试"时,印尼警察查封了他在雅加达的藏宝仓库,指控海曼斯的公司"非法捞宝"。或许,面对着估价4000万美元的一仓库宝藏,已经掌握了打捞沉宝方法的印尼人,若想甩开海曼斯单干,是个不错的打算。
来源:
- 关键字搜索:
- 深度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