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飞涨 中国会不会重演缅甸事件
从2006年12月开始,中国物价突然开始大幅上涨,之后,逐月攀升,有涨无落。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从不足2%,到2007年1月,达2.2%;8月,达6.5% ;至11月,达6.9%,创下11年来的新高。
物价高涨不下,至少表明,中国经济,已经告别"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时代 "。眼下,正进入"高增长、高通胀"的新阶段,根据多数国家经验,再接下来,就有可能是"低增长、高通胀",依次还可能出现:"无增长、有通胀","负增长、高通胀",等等情形。
官方将目前的物价上涨,定义为"结构性上涨",似乎要说,通过生产和消费的" 结构性调整",就能解决问题。官方学者则表示:物价上涨,起源于能源供应紧张 。目前还处于通货膨胀早期,还有较大的政策操作空间;若不及时作结构调整," 价格压力将从生产资料传递到生活资料",有可能形成"全面通货膨胀"。
官方学者的这类说法,已经部分地与事实相悖。实际上,价格压力早就到达生活资料,并以生活资料为主。仅11月份:食品类价格就上涨达18.2%。其中,粮食价格上涨6.6%,蔬菜价格上涨28.6%,肉禽类价格上涨38.8%,猪肉价格上涨56% ......所有这些,都是事关民众生计的"生活资料"。"全面通货膨胀"已经成型。
面对物价暴涨,政府采取了有限措施。各地出台的措施,诸如,启动价调基金,对 最低收入提供价格补贴;提高养老金水平;取消粮食出口退税、以增加粮食供应等 。这类措施,额度有限,效果有限。
比如,一些地区将养老金提高10%,但当地物价上涨却超过30%;又比如,成都市城镇低保人员,获一次性价格补贴80元,农村城镇低保人员,获一次性价格补贴40元。这样的杯水车薪,显然不足以应付各类物价的高涨如潮。而且,同期,各地农村物价上涨幅度都超过城市,但各地对农村的补贴,却都低于城市,除了说明这仍然是对农村的歧视性政策外,别无道理可言。
鉴于中国社会的严重贫富分化,物价飞涨,对以官商为主的富人阶层,不会构成影响,但对升斗小民,却影响极大。每月多出20%的消费支出(目前最保守估计),就已经令普通大众叫苦连天,以至于要重新开始"节衣缩食"。
据说,物价飞涨,已经引起中南海的紧张,各种内部讲话和文件,都着重提到这一点。联想到今年9月,缅甸爆发大规模僧侣示威,军政府血腥镇压,引发国际谴责和制裁,起因,就是缅甸物价飞涨,尤其油价暴涨。有外电报道,中国政府担心 ,中国物价飞涨,"可能引发类似1989年六四事件那样的大规模民变",为此,中南海已经暗中做了"最坏打算"。
实际上,在中国,如果富人们不是那般贪得无厌、予取予夺,或者,如果能把他们的财富分一些出来,物价的上涨,或许没有那么快;如果官员们不是那么腐败、整日里忙于中饱私囊,那么,更多财富可能流入寻常百姓家,或许不至于让他们在飙升的物价面前,一筹莫展;如果政府不是那么专制,而分权于民,社会的发展,势必更为公平与和谐,贫富分化得以抑制,物价的起伏,或许不至于埋藏重大社会危机。
缅甸出事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缅甸民众的贫困生计与军政府权贵们的奢侈生活形成的悬殊对照。为富不仁,为官不仁,为政不仁,不仅是当今缅甸社会的特征,更是当今中国社会的显著特征。压制民主,单纯强调民生,民生迟早也会出问题。中国当权者应该记住一个简单道理:当你们要垄断全部权力的时候,你们也要承担全部社会责任与后果。中国社会演变,并没有因为"经济高速增长"而停止;演变的前景,仍是巨大的未知数。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物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