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拜访了朋友,当我们都坐在朋友家的后院吃东西聊天时,他们的大女儿回家了。
大女儿今年 18 岁 , 已经不住在家里了。
她跟着她的同居男友一起走了进来,两个人手上都各有一枝烟。
穿着很新潮,露着小肚子,后面露出腰的部份还有一个刺青。
那个男孩子的手腕跟手臂上也有刺青 。
两个人互相窃窃私语,有说有笑,但对外人都露出很不屑的眼神。
这让我蛮感慨的,我突然领悟到一件事,那就是其实父母跟食物一样,都是有"有效限期"的。
我第一次见到这女孩时,她才8岁,跟我老大现在一样大。10 年前我去她家时,她可以短短时间内,把我送的一瓶清酒上的字和图,都一模一的画出来。
一个外国小女孩,居然可以把"日本清泉清酒"和酒牌上的樱花,三两 下就轻松的描出来。
我好惊讶,自从那次以后,我经常怂恿她的父母带她去拜师学艺。但他们永远都可以找一大堆不是理由的理由来搪塞我。奇怪的是她的父母一面搪塞我,却 又可以一面的跟我炫耀她女儿最近又画了什么 。
突然惊觉 10 年过的好快,好像才昨天的事情,现在已经是 10 年后了。
我不认为她的父母现在有资格去批评他们的女儿,
因为一直以来,她的父母只顾着自己,从没重视过她的教育问题。现在才想教育已经不行了,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因为父母的教育功效已经"过期"了。而她的父母在"有效限期"内也没努力过。
孩子在小的时候,父母对他们来说是万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这就是父母对孩子教 育的黄金时期。
等孩子一到了青少年时期,父母的"有效限期"就快到了。 该说的,该教,该做的,都应该早就都做足了,是到了验收的时候了。这验收的是父母的教育方,也是孩子对外界的应变能力。
"过期" 后的父母再怎么努力,也比不过10年前来的有效了。
要认知 "收手"和 "承受"的事实。
我突然很感叹,我告诉我自己,我必须要在 黄金时期 内帮我的孩子做好面对未来的准
备。
因为时间真的过的很快,一转眼就过了。
我不想将来只有叹气,摇头的份。
是呀!父母是有限效期限的
小孩是老天爷(或上帝)给我们的礼物,当你不珍惜的时候,老天爷(或上帝)就把这甜蜜的礼物收回了.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 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很多很多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
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 手心,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 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 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 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法楚地看着自己 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像穿越一条无边 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我看着他瘦 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
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 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
。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
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我一直在等候, 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的海;我只能想像,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 ,我进不去。一会儿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 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 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 出来:"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 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 转弯看 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 也沾 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的背影, 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我总是在色沉沉中奔向机场。火葬场的炉门 前,棺木是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没有想到可以站得 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我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 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
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其实不只是在告诉我们要孝敬父母,更广义的是告诉我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不论是那件事情或对哪个人都要把握时机,把该讲的话、该做的事都说了、做了,别让我们留下空白、遗憾。
大女儿今年 18 岁 , 已经不住在家里了。
她跟着她的同居男友一起走了进来,两个人手上都各有一枝烟。
穿着很新潮,露着小肚子,后面露出腰的部份还有一个刺青。
那个男孩子的手腕跟手臂上也有刺青 。
两个人互相窃窃私语,有说有笑,但对外人都露出很不屑的眼神。
这让我蛮感慨的,我突然领悟到一件事,那就是其实父母跟食物一样,都是有"有效限期"的。
我第一次见到这女孩时,她才8岁,跟我老大现在一样大。10 年前我去她家时,她可以短短时间内,把我送的一瓶清酒上的字和图,都一模一的画出来。
一个外国小女孩,居然可以把"日本清泉清酒"和酒牌上的樱花,三两 下就轻松的描出来。
我好惊讶,自从那次以后,我经常怂恿她的父母带她去拜师学艺。但他们永远都可以找一大堆不是理由的理由来搪塞我。奇怪的是她的父母一面搪塞我,却 又可以一面的跟我炫耀她女儿最近又画了什么 。
突然惊觉 10 年过的好快,好像才昨天的事情,现在已经是 10 年后了。
我不认为她的父母现在有资格去批评他们的女儿,
因为一直以来,她的父母只顾着自己,从没重视过她的教育问题。现在才想教育已经不行了,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因为父母的教育功效已经"过期"了。而她的父母在"有效限期"内也没努力过。
孩子在小的时候,父母对他们来说是万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这就是父母对孩子教 育的黄金时期。
等孩子一到了青少年时期,父母的"有效限期"就快到了。 该说的,该教,该做的,都应该早就都做足了,是到了验收的时候了。这验收的是父母的教育方,也是孩子对外界的应变能力。
"过期" 后的父母再怎么努力,也比不过10年前来的有效了。
要认知 "收手"和 "承受"的事实。
我突然很感叹,我告诉我自己,我必须要在 黄金时期 内帮我的孩子做好面对未来的准
备。
因为时间真的过的很快,一转眼就过了。
我不想将来只有叹气,摇头的份。
是呀!父母是有限效期限的
小孩是老天爷(或上帝)给我们的礼物,当你不珍惜的时候,老天爷(或上帝)就把这甜蜜的礼物收回了.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 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很多很多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
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 手心,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 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 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 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法楚地看着自己 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像穿越一条无边 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我看着他瘦 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
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 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
。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
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我一直在等候, 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的海;我只能想像,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 ,我进不去。一会儿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 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 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 出来:"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 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 转弯看 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 也沾 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的背影, 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我总是在色沉沉中奔向机场。火葬场的炉门 前,棺木是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没有想到可以站得 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我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 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
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其实不只是在告诉我们要孝敬父母,更广义的是告诉我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不论是那件事情或对哪个人都要把握时机,把该讲的话、该做的事都说了、做了,别让我们留下空白、遗憾。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williamhill官网
授权许可。 本文短网址:
- 关键字搜索:
- 目送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