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云,桔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意思是说,即便是一样的材质的橘树,生长在不同的水土,吸收不同的日精月华,得到的结果却是截然不同 的。同样是华人,在西方世界则“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才华横溢者屡见不鲜,四位华裔诺贝尔奖获奖者均在西方获奖便是明证;然而天才华人一旦遁入竹幕 之后,再优秀的人才也会兀自凋零,泯然众人矣。
在 中国,提起钱学森和杨振宁的名字,恐怕是家喻户晓。前者笼罩着“两弹一星”元勋之光环,后者则带着诺贝尔奖的桂冠。论才智,二者不相上下,皆堪称学术研究 方面的大师。论际遇,钱学森和杨振宁在不同程度上都是中共的牺牲品。钱学森是“南橘北枳”的海归派代表性人物。他在春风得意时,声誉鹊起日放弃一切回中 国,从此成为苦涩的“枳”,下半生几无建树;杨振宁则是在功成名就之后顺水推舟,在耄耋暮年荣归故里,“抱得美人归”。他对中国不但没有什么贡献,几乎就 是“下山摘桃”的人,晚节有大亏,故深为世人所诟病。
学术方面,钱学森成名早于杨振宁。1936秋,钱学森入加州理工学院研究生院,师从冯 ·卡门(Theodore von Karman)。1949年,钱学森被聘为加州理工学院终身教授,出任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JPL)主任,同时入美国国籍。有过研究经历的人知 道,美国的实验室主任并非是完全行政职务,而是在宏观上掌控着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钱学森以一个海外出生的少数族裔获任此职,很大程度上应 归功于他扎实的学术功底。彼时,杨振宁刚刚获得芝加哥大学物理博士学位。从研究工作的影响来看,钱学森在工程方面的研究影响巨大,而杨振宁在理论物理方面 的研究亦是里程碑式的。可以说,如果钱学森不回大陆,而是呆在美国潜心科研。我们看到的决不是今日的钱学森,而是一名同冯·卡门齐名的空气动力学大师,同 杨振宁比应当不遑多让。当年冯·卡门自己都承认,钱学森在很多方面都超越了他。杨振宁和李政道一同获得诺贝尔奖,然后却因署名权发生龃龉,最后分道扬镳。 有证据表明,“宇称不守恒理论”理论实际上是由李政道首先提出的,杨振宁的功劳不过是补充使其完整而已。
钱学森当年受骗回到中国大陆,因为 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凭着单纯的爱国热情,他义无反顾,乃至身陷贼营,到头来自己也变成了帮凶和加害者。杨振宁在毛暴政时期拒绝回大陆,但又在中美关系 解冻后急不可耐的回中国,证明他是一个机会主义者。他知道凭藉他洋人的护身符和中美外交关系,厄运不大会降临到他的头上。钱学森回国后,很快就卷入了当局 无休止的政治运动中,根本没有可能从事科研。他论证过“亩产万斤粮”的可能性,甚至说一亩地可以“收一百六十万斤蔬菜”。在一篇所谓的“哲学”文章里,钱 学森声称要将马列主义毛思想作为科学研究的“最高”指导原则。昔日的学术明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党棍。杨振宁倒是很聪明,继续在避风港里进行他的研 究,不断推出新的理论和方程。晚年回到中国大陆,以82岁之身迎娶了一位28岁的女生, 并称赞中国的大学教育“办得很成功”。
1949年的钱学森如果先知先觉,能够预知大陆即将发生的浩劫,他断然不会回中国。他若留在美国,对人类的贡献必定会更大。杨振宁之辈预见到了,远离中国,晚年却被中共奉为上宾。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话在中共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无 疑,钱学森“南橘北枳”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科学界的悲剧。归根究底,中共政权是这悲剧的始作俑者。天才们绝少循规蹈矩之辈,需要自由驰骋的空间,而这正 是中共政权极度缺乏的营养元素。因此,钱学森们海归中国大陆必然长成“枳”,而绝对结不了“橘”。 钱学森的前车之鉴,当成为现在海外留学国人的后事之师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南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