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黑面琵鹭

  在台湾纪录有琵鹭及黑面琵鹭两种,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为黑面琵鹭的额、眼先及嘴基部为黑色相连。黑面琵鹭体长约74公分,其嘴黑色,冬羽全白,但亚成鸟初级飞羽外缘为黑色,在繁殖时期(夏季)头顶上会长出膨松的黄羽冠及黄色的颈圈。


黑面琵鹭名称的由来

  顾名思义,由于它的脸部是黑色的,嘴喙长且扁平,前端圆似琵琶状,体型似鹭而得名。此学名是荷兰鸟类学家
Temminck 所命名。其英文名称为:Black-faced Spoonbill,意思是黑色的脸-嘴像汤匙,它的飞行姿势优雅,又有黑面舞者之称。黑面琵鹭为朱鹭科的水鸟,朱鹭科全世界共有28种,分属于朱鹭亚科及琵鹭亚科。琵鹭家族的成员是因其扁平如匙状的长嘴,极似中国乐器中的琵琶而得琵鹭(Spoonbill)之名。

黑面琵鹭的迁徙

  
  黑面琵鹭分布亚洲东部温带地区,属东亚地区的特有鸟种,它的主要繁殖地大多在东北亚一带,主要是在中国的松花江口和鸭绿江口,还有南韩的济州岛和北朝鲜及日本的九州。目前已知繁殖地为:北朝鲜、南韩西部海域之岩石小岛。包括猬岛
(Ui-do)、大甘岛、Sogam-doRap-doUnmu-do、德岛、齐山岛、玉岛等岛屿;推测繁殖地为:西伯利亚及中国东北。如长白山、兴凯湖、三江平原、札龙、向海等地。它们每年秋季由北方飞往南方渡冬,至翌年春季再陆续飞返北方,其渡冬区包括香港、南中国、越南及台湾等地,渡冬停留时间长达半年。
  
  秋季黑面琵鹭换好冬羽抵达台湾,于台南曾文溪口北岸海堤内停留,它们所选择之栖息地为曾文溪口北岸七股海堤内三号闸门以东及二号闸门以北间之浮覆地
(280公顷),由于河海堤所圈围之面积宽(827公顷),且沿堤防内侧有颇深的潮沟,具良好之隔离作用,适合胆怯之水鸟长时间的栖息,它们偶而也会选择邻近干扰较少的鱼  短时间的停留。
 

黑面琵鹭的习性  

  黑面琵鹭在白天多群聚于河口沙地,大部分的时间它们都在定点休息,或进行理羽、水浴、嬉戏等社会活动,栖息点的位置会随着潮水的涨落而移动,通常潮水涨及腹部时它们会成群往浅水滩地移动,但不论如何移动,它们聚集的地方总是离堤岸边三、四百公尺远,在栖地时整群聚在一起以保持体温及相互警戒。在接近黄昏时分开始至鱼  区觅食,等到即将北返时,它们会开始不分白天黑夜大量觅食以存贮体力,黑面琵鹭并不是夜行性的动物,在繁殖地它们也是白天觅食。

  它们在休息时通当是以单脚站立姿势,便于紧急情形下之起飞,有些学者认为那是一种保持温度的方式,因为一只脚站立比两只脚站立还来的节省体力;休息时都迎着风向,将头嘴埋入翼中以保暖,以避免逆风使羽毛张开而失温。


  黑面琵鹭觅食并不用视觉,它的觅食方式是采取将嘴喙伸入水中左右扫动引起漩涡,并利用下嘴喙密布的触感神经感应水生物而捕食。捕到鱼时必须是鱼头朝内,避免鱼鯺撑开而刺伤;它们利用抛掷及鱼挣扎的力量吞咽,因为死鱼无法吞咽,所以它们是不吃死鱼的
它们除了在鱼  中觅食外,亦喜欢养殖池间不受干扰的堤岸,站在无水的短草区玩耍或觅食。它们每天会到附近的鱼  觅食一、二次,以选择废弃或已清池且池中尚留浅水之鱼  为主,偶而亦于海堤内之浅水潮沟中觅食

  在台湾台南的曾文溪口附近有大面积的养殖池,以养殖虱目鱼为主,渔民多于冬季来临前收,成或将鱼赶进俗称『发仔沟』的越冬沟,再把鱼
  内的水放乾、曝晒。当鱼  内的水尚未完全排乾之前,其浅水域中常留有大量的小鱼虾,这些非收成对象的鱼虾就成了黑面琵鹭的美食佳肴了,换个角度来看,黑面琵鹭还帮了渔民“清洁养殖池"的大忙!
  
  当它们睡足了觉,也填饱了肚子后,剩下的闲暇时间,常可见它们相互理毛、玩耍或洗澡,偶而亦会相互争夺站在至高点
(如突出水面的蚵架),或玩弄蚵架上的绳子,极为有趣,但它们每次活动的时间都不超过一小时,活动后又开始休息。

族群现况


  关于黑面琵鹭在繁殖地的状况,目前仅知于北朝鲜西部海域中的岩石小岛,它们在陡峭的岩壁上筑巢,但在所知的繁殖区内其数量尚不及
30只,因此我们推测一定有其他未发现的繁殖地。北朝鲜的族群相当安全,它们繁殖的小岛已被划定为保护区,接近这些小岛是受到管制的。此外,在越南、香港的主要渡冬区亦皆已设置保护区。


  黑面琵鹭在台湾属冬候鸟,近年来在曾文溪口、兰阳溪口、大肚溪口、客雅溪口、中港溪口、高屏溪口、鳌鼓海埔新生地、金门岛、澎湖群岛等地都有它们的纪录,根据香港生态系统顾问有限公司的调查,统计1997年冬季黑面琵鹭在全世界分布的数量(参见表1),显示曾文溪口目前的纪录已有高达298只族群量,在2002年时已有七百多只,去年更高达九百多只,约占目前已知族群数的三分之二,是它们最主要的渡冬区。

 

本文留言

作者李晓彤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