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国画的新发展途径,我以为唯有从事写生,才是国画的新发展途径。自从我们发现了国画的今不如古和所以今不如古的原因是由于古画系以写生为基础的之后。一时业内贤俊群起响应提倡国画的写生工作,欲以籍此刷新久已颓废,充满了陈腐气的国画坛,而谋新的有生气的发展。这种划时代的艺术复新运动,至今已有二十年的历史了。当时除了纯国画家外,连洋画界巨子均会热烈的参加这个艰巨工作。然而不幸的很,虽有各式各样的新样式,(有的更在写生技巧之外)但其成功者,可谓凤毛麟角,研究其因,约有三点:
(一) 练习的难处 如画人物,依然多古代衣冠,绝少做时代装着。至于文人画的流弊,墨戏画法的滥用,唯求纸下的痛快,不顾一切理法,题材狭隘,不能与人打成一片。
(二)环境的困难 外患连年,经济困难,政府无暇提倡扶助,个人生活不安定,殊难专心作画。即画,亦是为糊口及敷衍他人的作品,取巧,粗制,自属难免。
(三)技巧的粗疏
(甲)国画家虽提倡写生,然少从事严格之基本训练。故所写作,轮廓难准,透视不确,色彩随意,明暗失度,尚自嘲曰“神似”。夫形既不实,神由何显?
(乙)洋画家之习国画者,缺少国画应有的技巧之基本训练及书法之研习。往往画成一种用国画具成之洋画。甚至,非驴非马,中西美点尽失。
所以我们要追踪前贤,继续谋国画的新发现。除了写生为原则外,首先要去掉这三个失败的原因。现在再来谈谈国画的基本技巧的新发展(这里所谈的只是属于形而下的术的方面。至于气魄,神韵,性灵,风趣,品格等所以表现作者之人格,性情,兴趣者,属于形而上的道的方面。此由于各画家之环境,学养,个性而来,过于高深微妙,当另文讨论之)
(一)线条——用笔 古人对于书法运用(包括执笔法)已充分研究,画、劈、皴、点,极尽变化之能事。殊少发展余地。
(二)明暗——用墨 古人于山水画自破墨(先浓后淡)发展到积墨法(先淡后浓,兼之泼墨法,以充分研究。我们除了施以写生方法运用外别无发展)。自印度传入之凹凸法及没骨法,颇有参考研究的价值。六朝梁张僧繇最擅长,五代徐熙则开始用没骨法画花卉,至今盛行)。
(三)色彩——设色 古人墨分五彩,素描用墨色极有特长。盖因工具的特殊,故他的佳处有洋画所难以办到者,参考前条可知。惟彩色的配合变化尚嫌单调幼稚,缺少真实性,大有发展余地。
(四)构图——笔法 古人因远近法和章幅关系,缺点殊多,颇有研究改善的必要。
统观上面所述:一方面保持固有特长,一方面注意轮廓,透视色彩,光暗等写生功夫:对于国画的新发展,其方向已略具准绳。方今胜利之后,诸事崇尚实际。欲挽回空洞的国画颓势,也唯有现实意义才是一剂对诊的良药。因此不揣固陋,将平日得之于诸师友者,述之如上。殊不敢称“广长舌”“狮子吼”,只是一种抛砖引玉式的呐喊,愿与爱好国画志同道合者共商之。
此文刊登于民国三十五年《浪苑》复刊第四卷第一期
看中国澳洲版编者按:此文虽作于几十年前,今日读来依然甚为引人深思。国画乃中华之国粹,传统文化之精华。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乃每个华夏子孙之天职。特发此文,愿和作者一起,来一个“抛砖引玉式的呐喊”。
作者简介:华幸若先生(1912年 – 1963年),出生望族世家,是明代一品翰林,翰林院主事华鸿山后裔。他自幼天资聪颖,酷爱书画,少年时代在苏州草桥求学,成绩优异,初中提前毕业保送苏高中。后考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曾担任学生会主席、国乐会主席,有“琵琶王”美称。在校期间深得苏美专董事会主席、中医伤寒专家、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吴子深(华源)先生的赏识,结下情谊。苏美专毕业后赴沪拜吴子深为师习医,后名噪一时。华先生不仅医术高明,医德亦甚高尚。
华先生在行医期间,并对中国文化艺术浸染尚深,造诣亦高。通音律,能谱曲,精通大套琵琶,并以小提琴、二胡、月琴弹奏和唱。书画亦是他的爱好,存世之壬午年(1942年)在沪威海卫路祥麟里3号的国医诊所为杨先生开具的膏方,承赵孟頫、董其昌之遗风,行笔洒脱,凸现书卷气:他偶涉丹青,不同凡响,如存世之扇画《一路风通滕王阁》等可见一斑。华先生曾在苏州美专《艺浪》杂志(1946年)二十五周年校诞纪念特号上发表了《什么是国画的新途径》,确切地叙述了书画的技巧,布局结构,特别强调写生,提出了书画应取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达到更美境界的国画理论,至今仍是至理。(作者:丁兆德)
(一) 练习的难处 如画人物,依然多古代衣冠,绝少做时代装着。至于文人画的流弊,墨戏画法的滥用,唯求纸下的痛快,不顾一切理法,题材狭隘,不能与人打成一片。
(二)环境的困难 外患连年,经济困难,政府无暇提倡扶助,个人生活不安定,殊难专心作画。即画,亦是为糊口及敷衍他人的作品,取巧,粗制,自属难免。
(三)技巧的粗疏
(甲)国画家虽提倡写生,然少从事严格之基本训练。故所写作,轮廓难准,透视不确,色彩随意,明暗失度,尚自嘲曰“神似”。夫形既不实,神由何显?
(乙)洋画家之习国画者,缺少国画应有的技巧之基本训练及书法之研习。往往画成一种用国画具成之洋画。甚至,非驴非马,中西美点尽失。
所以我们要追踪前贤,继续谋国画的新发现。除了写生为原则外,首先要去掉这三个失败的原因。现在再来谈谈国画的基本技巧的新发展(这里所谈的只是属于形而下的术的方面。至于气魄,神韵,性灵,风趣,品格等所以表现作者之人格,性情,兴趣者,属于形而上的道的方面。此由于各画家之环境,学养,个性而来,过于高深微妙,当另文讨论之)
(一)线条——用笔 古人对于书法运用(包括执笔法)已充分研究,画、劈、皴、点,极尽变化之能事。殊少发展余地。
(二)明暗——用墨 古人于山水画自破墨(先浓后淡)发展到积墨法(先淡后浓,兼之泼墨法,以充分研究。我们除了施以写生方法运用外别无发展)。自印度传入之凹凸法及没骨法,颇有参考研究的价值。六朝梁张僧繇最擅长,五代徐熙则开始用没骨法画花卉,至今盛行)。
(三)色彩——设色 古人墨分五彩,素描用墨色极有特长。盖因工具的特殊,故他的佳处有洋画所难以办到者,参考前条可知。惟彩色的配合变化尚嫌单调幼稚,缺少真实性,大有发展余地。
(四)构图——笔法 古人因远近法和章幅关系,缺点殊多,颇有研究改善的必要。
统观上面所述:一方面保持固有特长,一方面注意轮廓,透视色彩,光暗等写生功夫:对于国画的新发展,其方向已略具准绳。方今胜利之后,诸事崇尚实际。欲挽回空洞的国画颓势,也唯有现实意义才是一剂对诊的良药。因此不揣固陋,将平日得之于诸师友者,述之如上。殊不敢称“广长舌”“狮子吼”,只是一种抛砖引玉式的呐喊,愿与爱好国画志同道合者共商之。
此文刊登于民国三十五年《浪苑》复刊第四卷第一期
看中国澳洲版编者按:此文虽作于几十年前,今日读来依然甚为引人深思。国画乃中华之国粹,传统文化之精华。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乃每个华夏子孙之天职。特发此文,愿和作者一起,来一个“抛砖引玉式的呐喊”。
作者简介:华幸若先生(1912年 – 1963年),出生望族世家,是明代一品翰林,翰林院主事华鸿山后裔。他自幼天资聪颖,酷爱书画,少年时代在苏州草桥求学,成绩优异,初中提前毕业保送苏高中。后考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曾担任学生会主席、国乐会主席,有“琵琶王”美称。在校期间深得苏美专董事会主席、中医伤寒专家、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吴子深(华源)先生的赏识,结下情谊。苏美专毕业后赴沪拜吴子深为师习医,后名噪一时。华先生不仅医术高明,医德亦甚高尚。
华先生在行医期间,并对中国文化艺术浸染尚深,造诣亦高。通音律,能谱曲,精通大套琵琶,并以小提琴、二胡、月琴弹奏和唱。书画亦是他的爱好,存世之壬午年(1942年)在沪威海卫路祥麟里3号的国医诊所为杨先生开具的膏方,承赵孟頫、董其昌之遗风,行笔洒脱,凸现书卷气:他偶涉丹青,不同凡响,如存世之扇画《一路风通滕王阁》等可见一斑。华先生曾在苏州美专《艺浪》杂志(1946年)二十五周年校诞纪念特号上发表了《什么是国画的新途径》,确切地叙述了书画的技巧,布局结构,特别强调写生,提出了书画应取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达到更美境界的国画理论,至今仍是至理。(作者:丁兆德)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williamhill官网
授权许可。 本文短网址:
- 关键字搜索:
- 什么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