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袍加身 重庆成都成为「新特区」



鸟瞰重庆

【williamhill官网 记者李中平综合报道】近日,有广州、武汉、沉阳、成都等多个城市参与的「新特区」争夺战落幕,四川重庆、成都双赢,获准成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后的第三、第四个「新特区」。

巨大的政策含金量

《南方都市报》称,所谓「新特区」,是区别於1979年起陆续在沿海地区设立的深圳、珠海等“老”经济特区,「新特区」将成为大陆新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

有分析人士说,大陆实行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在金融、土地、税收、财政等政策资源上,一直是中央掌控资源配置许可权,在根本上维持著自上而下配置资源的体制,地方的政策空间十分有限。激烈的「特区之争」 源自“新特区”远比“老特区”丰富的政策资源,中央的部份职权将以「试验」的名义让“新特区”松松绑,地方经济发展自主权空间将有所增加。

专家认为,浦东和天津滨海新区的经验表明,一旦“新特区”金袍加身, 在金融、土地、税收、财政等政策上将有很多优惠。例如天津滨海新区,仅去年一年即完成固定资產投资864.29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4.7%,基础设施建设则创歷史规模最高记录,全年有64项工程开工。“新特区”往往也是中央各部门的宠儿。以上海浦东为例,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已经掛牌,国家外匯管理局批復在浦东实行跨国公司外匯管理方式九条试点措施,人事部则在浦东实行了公务员聘任制,监察部在浦东也实行了电子行政效能监察的试点。另外,试验区的机构设置也不必完全与中央的相对接,行政架构可以瘦身,简化审批程式等。总之,“新特区”的头衔意味著巨大的政策含金量。

也有分析认为,各地方争夺“新特区”,既为经济「特权」和地方利益而战,也充分显露出地方与地方、地方与中央的政策博弈。武汉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江国华认为,在深圳特区试验近30年,中国已然确定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还用行政赋予小区域以经济特权,不符合市场经济中的普惠制原则,甚至可能加剧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他认为,优惠政策会给小区域带来一定的效益,付出的代价却是牺牲统一规划。中国已进入后WTO时代,新区、特区、开发区的示范作用越来越弱。

重庆:真的想站起来

据悉,重庆市虽已直辖十年,但在金融、航空、铁路、 能源等领域依旧受制於既有的管理体系,在相关领域内的发展战略及重大专案均需要到这些部门或中央企业的西南大区去「过关」。

据报导,重庆市已向中央呼吁,希望享受与北京、上海、天津的同等对待,「进一步落实重庆作为直辖市的政策」;并向中央要求对三峡库区实行特殊政策,建议研究在三峡库区延长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争取得到特殊的经济政策支援;争取给予重庆重大专案佈局和建设支援,争取中央允许在重庆设立保税港区等。

重庆的城建目标也相当“牛气”。2003年12月28日,重庆市两座超世界纪录的大桥(横跨长江的菜园坝大桥和石板坡大桥)同一天开工,历史首创。 今年6月初,重庆市城建投资公司董事长华渝生在美国匹兹堡举行的国际桥梁年会上发表讲演,他说在未来十几年内,重庆市还将兴建十几座类似的桥梁航母,“财气”逼人。

作为民国时期陪都的重庆,能不能在人们心中赢回昔日辉煌的地位;在“经济发展”的面纱背后,老百姓到底有多少实惠,还有待时间的验证。有心直口快的四川网友说「其实川渝最想要的是政治特区!」

williamhill官网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williamhill官网 记者李中平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