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五年末,公元二一零年,也就是赤壁之战两年后,周瑜请命西征巴蜀,在由孙权所在的京口(今镇江)返回江陵途中病逝。病逝前,与(孙)权笺曰:“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志执鞭弭,自效戎行。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傥或可采,瑜死不朽矣。”这就是本文所说的周瑜的“绝笔信”。
本“笺”乍读之下,感人肺腑,至公至忠。细读之下,却又令人疑惑。其中“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尤其可疑。周瑜虽然谋略欠佳,但军事经验极其丰富,断不会认为此行真的可以“规定巴蜀”,而且还大言“谓若在握”。那么,周瑜为什么要主动请缨征蜀?为什么又突然病逝?这封“绝笔信”的背后又有什么玄机?这要从荆州的争夺说起。
战略错误
历史上,赤壁之战后,由于曹操的水军全军覆没,荆州便成了东吴砧板上的肉。荆州最重要的战略位置是江陵,亦即南郡。为什么说江陵是关键,而不是北面的襄阳?襄阳周围河流浅狭,不利于东吴水军运作,既使东吴占领了襄阳,防守也会很困难。江陵南临长江,北带汉水,周围河网纵横,便于水军运作,不利于缺少水军支援的北军。东吴一旦占领江陵,即可隔断江南荆州诸郡,荆南四郡可不战而定。
江陵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江陵位于东吴上游,顺长江而下,可朝发夕至,对东吴的安全极具威胁。向西,是进入益州最便捷的出发地,是东吴“渐图巴、蜀”的基石。向南,由于隔断了荆南诸郡与北方的联系,可以牢牢控制南荆之地。向北,攻取襄阳,便可直取魏国的腹心。更重要的是,如果让魏国长期占据江陵,魏国就可以组建和训练出一支强大的水军,东吴的长江天险防线将不复存在,除了坐以待毙,便是束手投降。(曹操占领荆州后,贾诩劝曹操不要急于攻打东吴,原因就在于此。)所以,江陵是东吴必争之地。
但是,在战略谋划上,必争之地却不一定是先争之地。下围棋时,目标确定后,先落那个子,后落那个子,效果往往会大相径庭。由于周瑜急于将江陵抢到手中,给了刘备可乘之机,让刘备抢先占领了荆南四郡。待周瑜血战拿下江陵后,孙权才发现战略布局出了问题。前面我们说江陵的特殊地理位置时,讲到过,江陵隔断了荆南四郡与北方的联系,此时,却也正好把刘备与曹操完全分开,也就是说,刘备想和曹操掐架都没法掐。现在是东吴独抗曹操。有了四郡之地的刘备,也从小猫变成了老虎,将大军屯集在与江陵仅有一江之隔的公安,正虎视眈眈地盯着江陵。史书记载,“权稍畏之,进妹固好。”就是孙权把妹妹嫁给了刘备。刘备是个有野心的人,他要向外发展,而向外发展的唯一通道则是江陵。史书记载,“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就是刘备亲自跑到孙权面前,提出要借江陵。
现在,我们站在周瑜的角度上,看一看周瑜的处境。赤壁之战,东吴与曹操是两只老虎逐鹿,小猫刘备只有看眼的份。东吴打跑了曹操,留下了荆州这只鹿。当老虎东吴回头要享受鹿肉时,却只得到了鹿头,小猫刘备早已吃饱了鹿肉,而且由于鹿肉营养丰富,小猫刘备还发育成了大猫刘备,不仅如此,大猫刘备还盯住鹿头不放,甚至肆无忌惮地向鹿头伸出了爪子。如果江陵再让刘备拿走,东吴这只老虎岂不是白忙一场?老虎出力猎食,最后却让看眼的小猫拿走了全部猎物。如果出现这样的结果,周瑜的战略失误和无能就彻底暴露到了阳光下面,以周瑜的经历和性格,是根本无法面对这样事实的,周瑜丢不起这样的脸。
国策分歧
急火攻心的周瑜已经顾不得许多了,急忙上疏孙权,要求软禁刘备。如果刘备被扣,关、张势必与东吴翻脸,力量上弱于东吴的关、张,一定会联合或投靠曹操,孙权不能接受这样的结果。(自从刘备袭杀车胄,背叛曹操以后,刘备就再没有投靠曹操的可能了,同样曹操也没有再容纳刘备的可能了。但是,失去刘备的刘备集团却有投靠和被曹操接纳的可能。)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刘备才敢去见孙权。所以,周瑜出的是昏招。史书记载,“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至此,孙权与周瑜在现行国策上的重大分歧已经出现。
孙权不肯扣留刘备,下一步必然是让出江陵。不让江陵,孙权无法承受前面独抗曹操,背后刘备蠢蠢欲动的压力。
史书记载:
瑜乃诣京见权日:“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周瑜主动请缨,要西进取蜀。周瑜真想取蜀吗?
无力取蜀
自古便有:“天下未乱蜀先叛,天下已定蜀未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蜀地险远,道路艰难,易守难攻。由于输运艰难,取蜀者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保证前方军队的长期消耗,因此必须有强大的国力为后盾。这样的国力通常只有国家统一后才能具备。有读者可能立即就会提出反证,三国是蜀先灭,吴后亡。阿鸯要说的是,这属于特例,不具有普适性。
首先,诸葛亮和姜维长期而频繁地对魏发动战争,导致国力耗尽,是蜀国灭亡的内因。有人说,战争同样会消耗魏国。没错,但两国消耗的比例却相差甚远。蜀国对魏国发动的战争,对蜀国来讲,通常都是倾国之战,举国之力。对魏国来讲,不过是一场局部战争。而且,进攻方的人力、物力的消耗通常是守方的数倍。这种消耗,体现对国力的影响就是,国家人口的增长。古代,人口就是第一国力。公元二二一年,刘备称帝时,到公元二六三年,刘禅投降时,蜀国人口几乎没有任何增长,依然只是九十多万。
其次,姜维不断地对魏国发动战争,促使魏国要先解决蜀国问题,这是蜀国先灭的直接原因。
最后,蜀国得以被灭,还源于姜维战略部署的错误,邓艾的冒险和侥幸。姜维弃守汉中外围险关,使得钟会十余万大军顺利进入汉中平原,并获得蜀军粮草的补充。否则,钟会唯剩粮尽退兵一途。钟会二十万大军、与姜维对峙于剑阁,粮草耗费巨大,眼见粮尽却无计破关,恰欲退兵,邓艾偷渡阴平成功。姜维只差那么一点点就保住了蜀国。
魏国灭蜀,动用了二十万大军,最后还是靠行险侥幸才得以成功。此时东吴能够动员多少兵力用于取蜀?此时东吴的总兵力不过十余万,能够机动使用的兵力更少。赤壁之战时,孙权连五万机动部队都拿不出来,现在刚刚过去两年,东吴军力又能增加多少。最主要的是,以现有的军力,孙权都难以承受独抗曹操的压力,他又能让周瑜带走多少兵力取蜀呢?阿鸯推测,周瑜顶多能有三万兵力取蜀。
三万兵力取蜀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公元二六三年,蜀亡,蜀将罗宪以二千亡国之兵,抵御数万入蜀吴兵达半年之久。这期间,由于蜀地大乱,罗宪得不到一兵一卒的增援,而吴军就是不能攻入蜀中。直到魏国大将胡烈率兵来援,吴军方才退兵。此时,刘璋可以用来迎击周瑜的兵力远不止三万,周瑜凭什么能用三万兵力取蜀。
身陷绝境
周瑜军事斗争经验十分丰富,不可能看不出东吴现在无法取蜀。那他为什么还要主动请缨,西进取蜀?问题依然出在周瑜不想让出江陵。前面,孙权否定了周瑜扣留刘备,进而吞并刘备部下的建议。如果周瑜还继续坚持吞灭刘备,以达到不出让江陵的目的,就等于是坚持在现行国策上与孙权的重大分歧,这在性质上是十分严重的,周瑜决不能这样做。说到国策,在孙权继位之初,鲁肃和甘宁曾为孙权谋划过,就是竟长江所极,西图巴蜀,以窥天下,孙权深表赞同。吞灭刘备不能再提了,既定根本国策总还得坚持吧。周瑜主动请缨,要西进巴蜀,目的是提醒孙权,我们还有根本国策。
如果孙权真有意让周瑜去完成根本国策这样的大事,就应该与周瑜全面筹划,而不是简单地打发周瑜回江陵准备行装出发。(起码要召集相关文臣武将,预测这样大的行动可能带来的形势变化,商议相应策略,筹划人员调配,粮草供给,军队配属,防务交接等等相关事宜。但史料没有任何相关记载,仅有周瑜这么一个孤立事件。)去实行这样大的行动,无疑需要谋定而后动,这正是周瑜在提出西进巴蜀的建议后,认为应该必然要发生的。而与孙权谋划时,必然要讨论取蜀应该具备的条件。荆州是取蜀的基地,必须牢牢控制,仅仅控制江陵是不够的。如果刘备集团不除,刘备手中的数万兵力和钱粮,非但不能用于取蜀,还会是周瑜背后的巨大隐忧。还有,如果荆州不全部掌握在东吴的手中,东吴的力量也不足以取蜀。这样谋划下来,孙权自然不会让出江陵了,而且还要进一步考虑如何吞灭刘备。周瑜在准备实施根本国策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也就全了自己的颜面。
这时候的孙权,已经作了十年君主,不会糊涂到连这样的大事都不预作谋划,就直接行动的程度。但孙权就这样作了,你周瑜不是要取蜀吗,我同意,你去吧。周瑜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其实周瑜此时想要的是孙权的疑惑和怀疑:现在取蜀,能行吗?(孙权不能否定根本国策。)周瑜就有机会大谈怎样才行了。周瑜绕了一圈才想出的办法,最终却把自己绕了进去。就这样回江陵,起兵取蜀,结果必定是身败名裂;说不去,那你干吗要主动请缨?去跟孙权说真话?那不但是在现行国策上坚持分歧,这样绕藤孙权,不是欺君吗。周瑜彻底走进了绝路,唯有一死,才能解套。但是,如果就这样死去,不捋顺孙权心中的气,公开与孙权之间矛盾,甚至把自己的死归到孙权头上,有可能遭到孙权报复性地诋毁,娇妻、幼子的命运自然也十分堪虞了。周瑜的“绝笔信”就这样诞生了。
本“笺”乍读之下,感人肺腑,至公至忠。细读之下,却又令人疑惑。其中“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尤其可疑。周瑜虽然谋略欠佳,但军事经验极其丰富,断不会认为此行真的可以“规定巴蜀”,而且还大言“谓若在握”。那么,周瑜为什么要主动请缨征蜀?为什么又突然病逝?这封“绝笔信”的背后又有什么玄机?这要从荆州的争夺说起。
战略错误
历史上,赤壁之战后,由于曹操的水军全军覆没,荆州便成了东吴砧板上的肉。荆州最重要的战略位置是江陵,亦即南郡。为什么说江陵是关键,而不是北面的襄阳?襄阳周围河流浅狭,不利于东吴水军运作,既使东吴占领了襄阳,防守也会很困难。江陵南临长江,北带汉水,周围河网纵横,便于水军运作,不利于缺少水军支援的北军。东吴一旦占领江陵,即可隔断江南荆州诸郡,荆南四郡可不战而定。
江陵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江陵位于东吴上游,顺长江而下,可朝发夕至,对东吴的安全极具威胁。向西,是进入益州最便捷的出发地,是东吴“渐图巴、蜀”的基石。向南,由于隔断了荆南诸郡与北方的联系,可以牢牢控制南荆之地。向北,攻取襄阳,便可直取魏国的腹心。更重要的是,如果让魏国长期占据江陵,魏国就可以组建和训练出一支强大的水军,东吴的长江天险防线将不复存在,除了坐以待毙,便是束手投降。(曹操占领荆州后,贾诩劝曹操不要急于攻打东吴,原因就在于此。)所以,江陵是东吴必争之地。
但是,在战略谋划上,必争之地却不一定是先争之地。下围棋时,目标确定后,先落那个子,后落那个子,效果往往会大相径庭。由于周瑜急于将江陵抢到手中,给了刘备可乘之机,让刘备抢先占领了荆南四郡。待周瑜血战拿下江陵后,孙权才发现战略布局出了问题。前面我们说江陵的特殊地理位置时,讲到过,江陵隔断了荆南四郡与北方的联系,此时,却也正好把刘备与曹操完全分开,也就是说,刘备想和曹操掐架都没法掐。现在是东吴独抗曹操。有了四郡之地的刘备,也从小猫变成了老虎,将大军屯集在与江陵仅有一江之隔的公安,正虎视眈眈地盯着江陵。史书记载,“权稍畏之,进妹固好。”就是孙权把妹妹嫁给了刘备。刘备是个有野心的人,他要向外发展,而向外发展的唯一通道则是江陵。史书记载,“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就是刘备亲自跑到孙权面前,提出要借江陵。
现在,我们站在周瑜的角度上,看一看周瑜的处境。赤壁之战,东吴与曹操是两只老虎逐鹿,小猫刘备只有看眼的份。东吴打跑了曹操,留下了荆州这只鹿。当老虎东吴回头要享受鹿肉时,却只得到了鹿头,小猫刘备早已吃饱了鹿肉,而且由于鹿肉营养丰富,小猫刘备还发育成了大猫刘备,不仅如此,大猫刘备还盯住鹿头不放,甚至肆无忌惮地向鹿头伸出了爪子。如果江陵再让刘备拿走,东吴这只老虎岂不是白忙一场?老虎出力猎食,最后却让看眼的小猫拿走了全部猎物。如果出现这样的结果,周瑜的战略失误和无能就彻底暴露到了阳光下面,以周瑜的经历和性格,是根本无法面对这样事实的,周瑜丢不起这样的脸。
国策分歧
急火攻心的周瑜已经顾不得许多了,急忙上疏孙权,要求软禁刘备。如果刘备被扣,关、张势必与东吴翻脸,力量上弱于东吴的关、张,一定会联合或投靠曹操,孙权不能接受这样的结果。(自从刘备袭杀车胄,背叛曹操以后,刘备就再没有投靠曹操的可能了,同样曹操也没有再容纳刘备的可能了。但是,失去刘备的刘备集团却有投靠和被曹操接纳的可能。)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刘备才敢去见孙权。所以,周瑜出的是昏招。史书记载,“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至此,孙权与周瑜在现行国策上的重大分歧已经出现。
孙权不肯扣留刘备,下一步必然是让出江陵。不让江陵,孙权无法承受前面独抗曹操,背后刘备蠢蠢欲动的压力。
史书记载:
瑜乃诣京见权日:“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周瑜主动请缨,要西进取蜀。周瑜真想取蜀吗?
无力取蜀
自古便有:“天下未乱蜀先叛,天下已定蜀未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蜀地险远,道路艰难,易守难攻。由于输运艰难,取蜀者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保证前方军队的长期消耗,因此必须有强大的国力为后盾。这样的国力通常只有国家统一后才能具备。有读者可能立即就会提出反证,三国是蜀先灭,吴后亡。阿鸯要说的是,这属于特例,不具有普适性。
首先,诸葛亮和姜维长期而频繁地对魏发动战争,导致国力耗尽,是蜀国灭亡的内因。有人说,战争同样会消耗魏国。没错,但两国消耗的比例却相差甚远。蜀国对魏国发动的战争,对蜀国来讲,通常都是倾国之战,举国之力。对魏国来讲,不过是一场局部战争。而且,进攻方的人力、物力的消耗通常是守方的数倍。这种消耗,体现对国力的影响就是,国家人口的增长。古代,人口就是第一国力。公元二二一年,刘备称帝时,到公元二六三年,刘禅投降时,蜀国人口几乎没有任何增长,依然只是九十多万。
其次,姜维不断地对魏国发动战争,促使魏国要先解决蜀国问题,这是蜀国先灭的直接原因。
最后,蜀国得以被灭,还源于姜维战略部署的错误,邓艾的冒险和侥幸。姜维弃守汉中外围险关,使得钟会十余万大军顺利进入汉中平原,并获得蜀军粮草的补充。否则,钟会唯剩粮尽退兵一途。钟会二十万大军、与姜维对峙于剑阁,粮草耗费巨大,眼见粮尽却无计破关,恰欲退兵,邓艾偷渡阴平成功。姜维只差那么一点点就保住了蜀国。
魏国灭蜀,动用了二十万大军,最后还是靠行险侥幸才得以成功。此时东吴能够动员多少兵力用于取蜀?此时东吴的总兵力不过十余万,能够机动使用的兵力更少。赤壁之战时,孙权连五万机动部队都拿不出来,现在刚刚过去两年,东吴军力又能增加多少。最主要的是,以现有的军力,孙权都难以承受独抗曹操的压力,他又能让周瑜带走多少兵力取蜀呢?阿鸯推测,周瑜顶多能有三万兵力取蜀。
三万兵力取蜀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公元二六三年,蜀亡,蜀将罗宪以二千亡国之兵,抵御数万入蜀吴兵达半年之久。这期间,由于蜀地大乱,罗宪得不到一兵一卒的增援,而吴军就是不能攻入蜀中。直到魏国大将胡烈率兵来援,吴军方才退兵。此时,刘璋可以用来迎击周瑜的兵力远不止三万,周瑜凭什么能用三万兵力取蜀。
身陷绝境
周瑜军事斗争经验十分丰富,不可能看不出东吴现在无法取蜀。那他为什么还要主动请缨,西进取蜀?问题依然出在周瑜不想让出江陵。前面,孙权否定了周瑜扣留刘备,进而吞并刘备部下的建议。如果周瑜还继续坚持吞灭刘备,以达到不出让江陵的目的,就等于是坚持在现行国策上与孙权的重大分歧,这在性质上是十分严重的,周瑜决不能这样做。说到国策,在孙权继位之初,鲁肃和甘宁曾为孙权谋划过,就是竟长江所极,西图巴蜀,以窥天下,孙权深表赞同。吞灭刘备不能再提了,既定根本国策总还得坚持吧。周瑜主动请缨,要西进巴蜀,目的是提醒孙权,我们还有根本国策。
如果孙权真有意让周瑜去完成根本国策这样的大事,就应该与周瑜全面筹划,而不是简单地打发周瑜回江陵准备行装出发。(起码要召集相关文臣武将,预测这样大的行动可能带来的形势变化,商议相应策略,筹划人员调配,粮草供给,军队配属,防务交接等等相关事宜。但史料没有任何相关记载,仅有周瑜这么一个孤立事件。)去实行这样大的行动,无疑需要谋定而后动,这正是周瑜在提出西进巴蜀的建议后,认为应该必然要发生的。而与孙权谋划时,必然要讨论取蜀应该具备的条件。荆州是取蜀的基地,必须牢牢控制,仅仅控制江陵是不够的。如果刘备集团不除,刘备手中的数万兵力和钱粮,非但不能用于取蜀,还会是周瑜背后的巨大隐忧。还有,如果荆州不全部掌握在东吴的手中,东吴的力量也不足以取蜀。这样谋划下来,孙权自然不会让出江陵了,而且还要进一步考虑如何吞灭刘备。周瑜在准备实施根本国策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也就全了自己的颜面。
这时候的孙权,已经作了十年君主,不会糊涂到连这样的大事都不预作谋划,就直接行动的程度。但孙权就这样作了,你周瑜不是要取蜀吗,我同意,你去吧。周瑜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其实周瑜此时想要的是孙权的疑惑和怀疑:现在取蜀,能行吗?(孙权不能否定根本国策。)周瑜就有机会大谈怎样才行了。周瑜绕了一圈才想出的办法,最终却把自己绕了进去。就这样回江陵,起兵取蜀,结果必定是身败名裂;说不去,那你干吗要主动请缨?去跟孙权说真话?那不但是在现行国策上坚持分歧,这样绕藤孙权,不是欺君吗。周瑜彻底走进了绝路,唯有一死,才能解套。但是,如果就这样死去,不捋顺孙权心中的气,公开与孙权之间矛盾,甚至把自己的死归到孙权头上,有可能遭到孙权报复性地诋毁,娇妻、幼子的命运自然也十分堪虞了。周瑜的“绝笔信”就这样诞生了。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williamhill官网
授权许可。 本文短网址:
- 关键字搜索:
- 看看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