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稿】默默消失中的语言与文化
前行政院客委会主委叶菊兰在客委会成立满周年时指出,台湾虽有近4百万客籍人口,会讲客家话的年轻客家人还不到二成,父母是客家人,儿女也会说客家话的比例还不到四成,每年使用客语的人口更以5%的速度流失,令人忧虑。但除了语言之外,随着族群融合与客家意识渐泯,客家文化承传在不知不觉中也渐渐消失。
由於台湾仍以闽南族群为多数优势,普遍缺乏说客语的环境,导致很多客家人的文化认同有所改变,甚至数代前即不通晓客语,成为「福佬客」,而跨族群间的通婚更加速弱势语言的凋零。
清大社会学研究所教授张维安说,相关统计发现,客家人与客家人结婚,子女会讲客语的比例约百分之60至70,如果闽客通婚,客家女性嫁给闽南男性,以台北市为例,子女会讲客语的比例为零,客家男性娶闽南女性,子女会讲客语的比例为百分之20。
民进党族群事务部主任杨长镇指出,影响一个家庭的语言使用,通常受到两股势力中的一种所影响,一是优势语言,另外一种则是父系家庭的语言,也就是说,当优势语言与弱势语言共组家庭,子女通常会使用优势语言,而传统社会以父系家庭为中心的观念,也会影响家庭语言的使用。
客家认同加深语言与文化消失危机
张维安表示,60年代台湾经济开始起飞,却也是客家人恶梦的开始。客家人必须离开故乡到外地求学丶发展,到一个不熟悉的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存,离乡背井的客家族群变成社会中的「陌生人」,因此,离开家乡进入都市,似乎是客家人认同危机的开始。
像从客家庄到都市打拼丶求学的四丶五年级(60至70年代)客家人,许多都曾经面临「认同客家」的挣扎,如果别人不询问,很少会主动承认自己是客家人丶甚至隐藏自己是客家人的事实,这种现象,看在传统客家族群眼里,是一种悲哀丶也是大环境造成的无奈。
「观念影响行动」,行政院客委会语言教育科科长黄琼玉说,随着客家语言丶文化逐步流失时,客家族群若再不有所警觉,客家文化与语言将如同「温水煮青蛙」
般逐渐消逝而不自觉,最终长久流失。
客家认同的觉醒
对於教导下一代客语,现在有不少客家人对过去未能及时教导孩子使用而感到懊悔。黄琼玉也以「失职」形容自己的感受,她坦言,过去母亲曾向她抱怨,为何不多教孩子讲客语,当时她并没有特别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现在体认到语言文化的珍贵,同时会鼓励小孩能多学外公的话,在家中也尽量多用。
「自己的母语一定要教」,黄琼玉鼓励客家族群多教导下一代学习客语,这代表多一种竞争力,而且客语有许多发音是国语或闽南语没有的,学会客语的孩子,未来学习其他语言会更加快速,同时也培养珍视本土文化及多元文化的理念。
在了解到「不认同自己是客家人,如同不认同自己」後,黄琼玉也体认到那些否认自己是客家人者,其实内心是充满了矛盾。她说客委会的成立,就是希望让这些「隐形人」能重新找回对客家的认同,愿意尊重且尊严的去面对。
目前客委会积极透过认证等方式,积极推动客家母语,但杨长镇认为,大环境的铺陈对客家族群的友善更加重要,建立出有善的环境,才能让更多客家族群意识觉醒,进而认同。
台湾四大族群人口数一直没有完整的科学研究数据,为了解客家人口分布情形,客委会曾花了1年时间,针对全国368个乡镇市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结果发现祖父母是客家人,自己就算是客家人的人口数,全国大约有508.8万人。若以祖先是客家人的广义认定,全国大约有608万客家人,占全国总人数的26.9%,显示客家人在台湾的力量其实不容忽视。
- 关键字搜索:
-
【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