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22日,梵蒂冈宣布,天主教香港教区主教陈日君获任命为枢机主教。本月24日,教皇本笃十六世将举行隆重仪式向新任枢机授予红帽和权戒。在香港,陈日君多次公开直言指出中共压制人权和基督教会,陈目前再次成为公众焦点。
此次任命使陈日君成为全球第六名华人枢机主教。此前获同一殊荣的华人主教分别是田耕莘、于斌、龚品梅、胡振中和单国玺。陈在接受采访中说,“我的任命表明教宗对中国的友好。如果我接受,我是为了全中国接受的。”由于枢机主教身穿红帽及红色教士袍,俗称红衣主教,是终身职衔,是教宗以外的最高荣誉。
对此中共外交部发言人说,我们主张宗教自由,但是宗教不得干预政治。2月23日在记者招待会上,当有媒体问陈日君当选枢机后是否应避免参与政治时,他说,“关于政治这个字,有两个很不同的看法。一个就是权力的政治。我们作为主教神父都不参加的。但是社会上的事情,老百姓应该参加。我们也是老百姓,我们觉得也应该参加。”
陈日君,1932年1月13日生于上海。1961年晋铎;直到1973年,陈都在香港圣神神哲学院执教。1989年至1996年,陈日君每年回大陆教书半年。因表明与大陆地下教会有联系,陈日君被北京政府在以后六年里禁止进入大陆。
1996年,先教宗保禄二世任命他为香港教区助理主教。1999年陈日君曾安排教宗访港,但港府以“教宗访港并不适当”为由拒绝。教宗过世后,陈表示,教宗若此生有憾,就是未能访问香港及大陆。
2000年10月,陈日君在报上撰文,公开指出中共在港直属机关中联办干涉教区事务,干预宗教自由。2002年12月,天主教正义和平委员会举行座谈会。针对第二十三条,陈担心会加剧侵犯民权与政治权利。他说:“若我们不大声呐喊,我们都将后悔!”2003年7月,陈日君鼓励教友参加后来轰动各界的50万人反对《基本法》23条的大游行。陈日君因此被评选为2003年度香港风云人物。
近日,陈日君联合多位民主派议员刊登广告,要求港府尽快提出普选时间表。他还强烈批评北京政府将民间修炼团体法轮功,以企图颠覆中共政权为名定为非法组织。
对此,陈日君说:“如果你要帮那些弱势的人讲话,那些没有机会出声的人讲话,你要讲得大声一点才行,否则人家听不到。”
与陈日君既是同乡、又同为枢机主教的龚品梅,曾因坚持信仰和梵地冈立场,不接受中共操控的“三自爱国委员会”的领导,被中共单独囚禁30多年,于1980年才获得自由。
面对压力,陈日君表示:“敢言并无不妥,因为和平从真理中来,说出真理是没有问题的。”
此次任命使陈日君成为全球第六名华人枢机主教。此前获同一殊荣的华人主教分别是田耕莘、于斌、龚品梅、胡振中和单国玺。陈在接受采访中说,“我的任命表明教宗对中国的友好。如果我接受,我是为了全中国接受的。”由于枢机主教身穿红帽及红色教士袍,俗称红衣主教,是终身职衔,是教宗以外的最高荣誉。
对此中共外交部发言人说,我们主张宗教自由,但是宗教不得干预政治。2月23日在记者招待会上,当有媒体问陈日君当选枢机后是否应避免参与政治时,他说,“关于政治这个字,有两个很不同的看法。一个就是权力的政治。我们作为主教神父都不参加的。但是社会上的事情,老百姓应该参加。我们也是老百姓,我们觉得也应该参加。”
陈日君,1932年1月13日生于上海。1961年晋铎;直到1973年,陈都在香港圣神神哲学院执教。1989年至1996年,陈日君每年回大陆教书半年。因表明与大陆地下教会有联系,陈日君被北京政府在以后六年里禁止进入大陆。
1996年,先教宗保禄二世任命他为香港教区助理主教。1999年陈日君曾安排教宗访港,但港府以“教宗访港并不适当”为由拒绝。教宗过世后,陈表示,教宗若此生有憾,就是未能访问香港及大陆。
2000年10月,陈日君在报上撰文,公开指出中共在港直属机关中联办干涉教区事务,干预宗教自由。2002年12月,天主教正义和平委员会举行座谈会。针对第二十三条,陈担心会加剧侵犯民权与政治权利。他说:“若我们不大声呐喊,我们都将后悔!”2003年7月,陈日君鼓励教友参加后来轰动各界的50万人反对《基本法》23条的大游行。陈日君因此被评选为2003年度香港风云人物。
近日,陈日君联合多位民主派议员刊登广告,要求港府尽快提出普选时间表。他还强烈批评北京政府将民间修炼团体法轮功,以企图颠覆中共政权为名定为非法组织。
对此,陈日君说:“如果你要帮那些弱势的人讲话,那些没有机会出声的人讲话,你要讲得大声一点才行,否则人家听不到。”
与陈日君既是同乡、又同为枢机主教的龚品梅,曾因坚持信仰和梵地冈立场,不接受中共操控的“三自爱国委员会”的领导,被中共单独囚禁30多年,于1980年才获得自由。
面对压力,陈日君表示:“敢言并无不妥,因为和平从真理中来,说出真理是没有问题的。”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williamhill官网
授权许可。 本文短网址:
- 关键字搜索:
- 第六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