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冰点”主编李大同成为新闻热点

 2006-01-29 08:25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北京中国青年报“点”周刊突然于二十四日遭到中共中宣部勒令停刊,主编李大同今天发表抗议信,批评这是中共高层“某些人蓄谋已久、精心策划的行动”。“冰点”近年来走红中国传媒,李大同发表抗议信,将成为这次事件的热点

综合中国媒体的报导,“冰点”创办于一九九五年,迄今历时十年。李大同最近在所著“冰点故事”中表示,这份周刊最初以讲平民故事见长,例如“北京城最后几个背粪桶的工人”、“湖南十万大山里含辛茹苦供养孩子上学的五叔五婶”等,以发掘中国社会广大百姓生活真实面貌为职志。

但平民故事并不是“冰点”的全部,这份周刊同样关注中国的一些热门话题,包括“大专辩论赛的是与非”、“语文教育的困惑”、“电影拯救雷恩大兵引发的道德拷问”等,也都是周刊的重要选材。

李大同认为,“冰点”在二零零零年前后,对时代的反应更具指向性,“从反思普遍问题过渡到直击新闻事件,冰点完成了由软到硬的转型”。

目前,在中国青年报的网站上,还可以看到“冰点回顾”的栏目,其中含有一九九八年至二零零六年一月十八日的文章,内容包罗很广,言论尺度在中国而言相当开放。

例如二零零五年六月一日的“平型关战役与平型关大捷”,客观介绍了平型关大捷这个在中共党史中被夸大了的战斗的真相,指出没有国军胡宗南指挥的“平型关战役”,就不会有八路军一一五师的“平型关大捷”。“冰点”敢于刊出这种说法,还原了以往被中共扭曲的抗日战争史实,受到各界相当大的称许。

去年五月二十五日,“冰点”还发表了龙应台所写“你可能不知道的台湾”一文。其中“台湾人从头到尾就不曾觉得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台湾人已经习惯生活在一个民主体制里”等话语,在中国媒体上都是罕见的大胆。

“冰点”就这样,傲立在中国的文化界。

作为中国青年报资深编辑的李大同,并没有上过大学,文革中“知青上山下乡”,他在内蒙古呆过十一年,一九七九年进入中国青年报社,历任地方记者、编辑、部门主任,一九九五年创办“冰点”。十年来,“冰点”屡获赞誉,一九九六年,“冰点”被评为“中央主要新闻媒介名专栏”;一九九八年,“冰点时评”问世,开中国报业公民表达风气之先,第二年被评为“中国新闻名专栏”。

二零零四年六月,“冰点”拓展为周刊,增设“观察”、“探索”、“人物”三个版,佳作不断,备受好评。

李大同说,回顾“冰点”十年的实践,既有成功,也有失败,“还有无奈的妥协和硬起头皮的抗争”。

他表示,“我和本报同仁所致力的,是在限制中发挥”,道出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对言论自由限制重重的环境中,编辑这样一份刊物的艰辛。

李大同常说,“新闻只有一天的生命力”,但“冰点”文章却能不断结集出版,这与他所率编辑团队选材眼光独到有密切关系。

他指出,“冰点”的定位是时效要求不强、但是“有价值的资讯”,“我们选择的人物或事件,通常集中反映了当前社会的矛盾、困惑、痛苦和缺项,是一个当代中国的社会实景。”

虽然“冰点”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或许就是因为太深切,所以开罪了中共当道,遭到停刊命运。

而这也正具体而形象的演示了中国言论自由的“冰点”,似乎被中共以“冰点”手法处置的言论,正是中国的“热点”。

这也就是李大同在抗议信中所说的,“这次事件再次集中暴露出我国新闻管理体制的根本性弊端,那就是中宣部少数人以其狭隘的眼界、逼仄的心胸、专制蛮横的工作方法,将本应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活跃政治局面,管制得万马齐喑、一片死气沈沈。

中央社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williamhill官网 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