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在美国资讯科技市场 华人还有多少机会?

美IT市场 华人还有多少机会?

现在美国人的普遍印象是:中国是世界大工厂,生产价廉物美的商品,而印度是个培训基地,专门培养资讯技术人材。资讯技术(IT)这一行,曾是华人移民的金饭碗,曾几何时,愈来愈多的印度公司来美承包业务,重重地打击了行内的华裔精英。很多人都在问:在美国资讯科技市场,华人还有多少机会?

普达科技有限公司(Premium Technology Inc.)总部离华尔街仅有一个街区,其一百多位员工分布于纽约市、新泽西州和康州,不过其研究发展中心设在北京和深圳;普达总裁梁伟坤 (Kenny Leung) 说,公司在纽约接单,但生产基地在北京。“美国的客户给我们打电话,但真正接电话的人却在北京。”梁伟坤说,事实证明公司的路走对了,不仅公司的产品好卖,而且系统维护也很方便;客户24个小时打美国电话,白天的电话由这边回答,晚上的电话转到那边。

“两边都是白天工作。”他的科研队伍主力是华人,技术够硬,“是尖子中的尖子”。公司的企业文化一致,“ 我说的他们都懂,他们讲的我也明白。”

尽管纽约的资讯技术(IT)谘询公司多达几千个,但是普达科技是为数不多的华人企业,也是少数比较成功的华人公司之一。在美国现时流行技术外包情况下,该公司不仅没有被挤出局,反而趁势壮大自己,专门为美国大公司提供谘询服务。目前公司客户都是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大银行,如荷兰银行(ABN AMRO Bank)、大通银行(J.P. Morgan Chase)、花旗银行(Citibank)、美国联邦储备银行(Fed)和英国汇丰银行(HSBC)。就连中国大陆的中国银行(Bank of China)也在其客户名单上。

梁伟坤总结说,公司发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具有行业经验和优秀的管理团队。管理人员中英文兼通,没有语言障碍。因为公司总部位于纽约,美国公司也不必担心智慧产权问题。在印度公司大举进攻美国之际,该公司视印度公司为竞争对手,其产品不仅比印度公司的质量高,而且其价格比印度的还低。梁伟坤说,该公司正在为华人公司进入美国资讯技术领域打开大门。

技术外包 降低成本
自2000年以来,美国的资讯技术工作大量移到国外,其主要目的是降低成本,过去两三年中,这种趋势越演越烈,势不可挡。印度公司首先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在短短几年间成为美国最大的承包国。

花旗集团(Citigroup)的一部门副经理戴安迪博士,亲身经历这一发展历程。他于1990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第二年来美国伊利诺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Champaign)攻读人工智能博士学位;1995年,他从该校毕业获得博士学位,又在史丹福大学获得电脑硕士学位。他目前在该集团的公司与投资银行内做
追踪市场趋势的工作,制订模型或提出报告,为交易员操作提供支援。 他说,这几年美国技术工作一直往外走。“公司都是要赚钱,不管工作丢失不丢失。”

他认为外包也是一个创新,而美国就是靠创新而强大;限制外包,也就是限制美国的发展。在2002年时,花旗集团光程式师就有6000人,比世界最大的软体公司微软公司(Microsoft)程式师还多。但上市公司每个季度都要公布盈利报告,盈利不好就要走人,公司总要设法开源节流。节流的方法之一就是裁人,有的部门裁员达到40%。

他说,危机也是商机,印度人抓住这一机会。1998年时,千年虫(Y2K)的到来让美国公司人心惶惶,因为美国人没有时间做这个专案,印度人就乘虚而入。有了这些专案的经历,它们更容易争取美国客户。2000年过后,印度公司用低价杀入美国市场;接着,外包兴起,也促进印度大型电脑公司的发展。现在,印度有的软体公司程式师超过两万人,而中国的软体公司没有超过五千人的。

戴安迪认为,华人要想在该行业保住职位,只能不断发展完善自己,有的工作裁员的可能性很小。例如,级别越高,裁员的可能性越小;能力越强,走人的可能性越小。另外,越靠近交易前台,裁减的可能性也越小。他反问:“你总不能让印度人在印度帮美国人分析美国股市行情吧?”

印度人善用传帮带策略

许多华人认为,除了印度软体公司使用低价战术进攻美国市场外,在美国的印度技术人员也采取“传帮带”的策略,把一些技术和经验不怎么样的菜鸟引入技术工作岗位,把其他族裔的员工逐一排挤出这个行业。

来自北京的黄倩对此体会最深。她是中国大陆恢复高考后考入北京外语学院的第一届学生,1990 年,她来美国加州大学读语言学的硕士学位,1995年,她改读电脑专业,获得电脑硕士学位后,在一家美国大银行做资料库管理工作。去年,两家银行合并后,她就失去工作。

黄倩说,她过去的工作现在由印度来的工程师来做,因为公司这方面工作被一家印度公司承包了。“印度有四大电脑软体公司,还有多如牛毛的小型谘询公司。”它们联手在美国承包工程,然后再把工作带回印度,印度公司再派人员来这里做维护工作。她用一个同事的话说:“公司每个房间里都有印度人。”

她认为印度人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他们有团队精神,具体的方法是传帮带。一个业务高手先把活承揽下来,然后再招聘两个新手,高手分配活计给新手做;新手一两年后出头;然后,他们出去再带新人。

黄倩说,华人心态与印度人的不同,华人都是想把工作干好就行了;但是印度人不甘心做个程式师,眼睛盯住管理阶层。一旦当上经理,他们就有雇人的权力,这样用不了多久,他的下级全是印度人了。有的印度人还向外放话:“如果不是身分问题的限制,这里就会全是我们印度人。”黄倩离开的那家公司食堂就提供印度餐,因为印度员工太多。

技术领域 不能退让
一般说来,华人新移民语言不行,但数学较好,因此,为了在美国这个新大陆生存,许多人放弃原来的专业,专攻与数学有关的会计和电脑专业。但自从外包兴起后,华人的擅长行业面临挑战,许多中国人在不知不觉中被赶出这个行业,有华人惊呼 “狼来了”。

黄倩希望华人不要放弃这个行业,目前,许多华人纷纷离开这个行业,转行到其他部门工作;而且,更重要的是,华人子女也不愿意做电脑工程师。她说:“这是非常危险的。”

她说,印度人把资讯技术行业看成让印度出头的一个绝好机会。她不止一次地听印度员工说:“电脑生产出来就是要拯救印度的。”(The computer is made to save India.)印度人的一个优势是英语好,因为印度的官方语言是英语。虽然中国人听不懂印度腔英语,但美国人能够听得懂。黄倩经常听到他们得意地说:“我们说英语。”

她说,为了服务这些流动的印度工程师,美国现在出现一种叫 “工作签证住房”(H-1B visa housing)。许多印度工程师是通过工作签证来到美国,他们一般在一地做专案,三个月做完后再去另一个地方,因此,流动性高的他们不易租到房子。有些印度裔美国人就把自己的房子向印度人出租,主人住在中间一层,上层辟为电脑室,能24个小时上网,地下室隔成一个个小房间,供这些工程师休息。作为一个华人,她常被印度人取笑“开餐馆去吧”,她的感觉是,狼已经来了。

“他们采用团队精神有组织地进攻,集中力量攻打资讯技术。”中国人已经被赶出资讯技术行业,而且毫无防备。印度人中还有一个说法:一个印度人做头,第二年全是印度人;一个中国人当头,第二年就剩这个中国人。因此,她呼吁中国人团结起来,夺回这个领域。

低价战略 攻占市场
人人喜欢价廉物美的商品,中国的产品之所以在美国无处不在,是因为它质量好、价格低;现在印度人无处不在,就是因为他们能以较低的价格做出质量较高的程式。低价是他们进攻美国的主要法宝。

台湾来的金女士亲身经历被印度人取代的过程。她于八十年代初从台湾移民美国,她有台湾东吴大学外文系的文凭,但在美国,外文等于没有专业。“那时候,华人都是学习会计和电脑。”因此,她在纽约皇后学院拿个电脑硕士学位,此后,她都是在美国大金融机构编程式,工资也不错。

但是,2001年情况发生变化;当时,她所在的银行准备更新系统,许多公司都来竞标,印度公司也是竞标者之一。这些公司所做的演示差不多,但是印度公司的出价最低,比其他的要低30%,而且交货时间比其他的要早,公司最后选择印度公司来做。

现在,人们把这些印度工程师称为低花费发展者(low cost developer)。他们的工资只有美国人工资的60%到70%。她说,这些印度工程师毕业于国内名牌大学,因为想来的人较多,来的人都是经过挑选出来的;他们聪明、勤奋,又是单身。工作时间也很长,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工资由印度公司发放,生活补
贴由美国公司提供,每人每月2300美元。

接着,印度公司派人和他们一起工作,这些印度人把在印度写的程式拿到这里测试。她的部门一开始只有七、八个印度人,后来印度人达到50人。印度人主导他们的工作。她说:“公司让我们训练他们。”2004年3月,在训练完成后,公司就把她和其他人解雇了。她说,尽管她学历高,经验丰富,但寻找原来的工作不太容易。她常常被认为是条件过好(overqualified)。

领头羊 作用大
印度公司来势凶猛有许多原因,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印度的资讯技术产业有几只领头羊,这几只领头羊先占领美国市场,然后再把其他中型和小型技术公司引入。现在看来,这种羊群战术颇有成效。

印度资讯行业最大的领头羊是资讯系统技术公司(Infosys Technologies Ltd.)。据其网站(www.infosys.com)介绍,该公司目前有...806人;截至2005 年3月31日,公司营业收入达15亿9200万美元,税后利润为4亿1900万美元,而且公司有现金和相当于现金的流动资金达6亿8800万美元。它从美国外包中获得迅速成长。但该公司的历史并不长,它于1981年诞生在印度,公司的战略是根据发达国家的市场需要开展自己的业务。例如,它于1996年开展电子商务服务,1998 年进行企业解决方案实践,1999年将业务重组成软体工程、技术实验室等部门。但是,它又立足印度国内,1993年首先在印度发行股票。1999年,该公司来美国那斯达克市场挂牌,成为在美国上市的第一家印度公司。

它把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市场作为主战场,1987年,它把第一个国际办公室设在美国,现在它在美国设有三个研究发展中心。它的英国办公室设于1996年。 1997年,它的另一个办公室在加拿大成立。1999年,它的办公室扩展到德国、瑞典、比利时和澳洲。它的法国和香港办公室设于2000年。日本发展中心成立于2001年。第二年,它在荷兰、新加坡和瑞士也有了办公地点。到发达国家承包工程给该公司带来丰厚利润。成立之初,该公司在国内十多年间盈利一直不高。但是,自从它进入美国外包市场后,公司盈利猛增。例如,1999 年它承包一些千年虫工程后,当年公司营业收入达到一亿美元,第二年营收翻番,达到两亿美元。2001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又翻了一番,为四亿美元。2004 年,公司营业收入突破10亿美元大关。公司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性资讯技术承包公司,在世界上
也屈指可数。

华人观念 需要调整
现实情况是,印度人大举进军美国资讯技术产业时,华人大批离开该行业,这一方面有大背景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有华人自身观念方面的原因;因此,有的华人认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调整华人自己的观念。

朱女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的企业管理系。到美国后,她进入一所大学攻读电脑硕士,1990年毕业后就从事资讯技术工作。她说,做这一行经验不太重要,有个两三年就差不多了,但因新技术不断出现,故人们还需要学习新的东西。她认为印度人在语言上占有很大优势。对美国人来说,他们的英语就像中国人所说的外地口音,反正美国人能够听得懂。经理的工作主要是管理和沟通,因此,印度人占了很大的便宜。她说:“我也不想当经理,英语不好没法管,而且,技术好,到哪里都有饭吃。”

她认为,印度人得势的另一个原因是能够与经理处好关系。她表示,许多印度同事喜欢拍马屁,见风驶舵;如果经理说是白的,不管是黑是白,他们就说是白的。“这可能与他们的殖民地文化有关。”经理也需要摇旗呐喊的人,而华人还有凭本事吃饭的观念,干活比较认真。她说:“我对搞人事关系很反感,到美国来不就是想逃避中国那样的复杂关系吗?”她认为美国人做经理比较公平,他们有人权和平等的观念。

当然,印度人的优点不能否认。为什么外包都被印度包去了?因为他们的确有竞争优势。例如,他们工资低、敬业、像苦行僧一样生活。“光凭耍嘴皮子不行。”像现在中国的产品一样,他们质量好,价格便宜,易于管理。“美国人也是抱怨,但是没有办法,经济国际化了。”现在美国人的印象是:中国是世界大工厂,生产价廉物美的商品,而印度是个培训基地,专门培养资讯技术人才。

她说,华人第二代的职业取向也与第一代不同。华人孩子现在不愿意学资讯技术,都是要学商业和金融。她的儿子现在麻省理工学院读数学和金融,准备将来要做执行长或金融长,“野心勃勃”。很多华人的孩子去读工商管理硕士,要当经理;而印度的下一代还是要读工程和医学。

工作消失 热情下降
华人电脑培训班的冷热是电脑工作的晴雨表,在电脑热兴起时,纽约的华人电脑培训班到处开花;随着电脑工作大批向印度转移,华人电脑培训班纷纷倒闭,剩下的也另寻出路。

现在的蓝数据职业培训中心过去名为蓝数据电脑培训,培训中心总裁陈劲松说起过去的辉煌仍然激动不已。他说蓝数据1997年开办,正赶上电脑热,当时,华人来学习电脑的特别多。“在这里培训三个月,出去就能找到好工作,一般的年薪为七八万,最高的有十多万。”因此,它的广告语就有“高薪工作发源地”的提法。培训中心员工最多时达到20人,教师有五六十人,学生上百人。“每天教室里都是满满的。”当时开设的专业都是最好找工作的,如资料库管理、程式设计和网路工程等。“学生一出去就能找到高薪工作,还常常回来向学校表示感谢。”但是,自从资讯技术工作外包以后,“华人学生逐步减少,后来就没有了”。他认为这有两个原因。一是这类工作流到印度去了;二是中国人不抱团,而印度人抱团。印度人当经理,部下都是印度人。“华人不请华人,怕位置被挤掉。”于是,华人的结果是失业、转行或回国。因此,该校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美国人。他说,电脑热时,仅纽约有名的电脑培训学校达30多家,无名的学校有60家,现在仅余四五家。因此,该校很早就向主流社会转移,目标是将来办成正规的商学院。

纽约电脑学院的负责人费东宇博士说,该电脑学院有七年的历史,1998年和1999年两年非常好,那时候培训学校的广告有40多个,现在仅剩下10%左右。过去是工作多,等着人去上班,学生一出去就是六七万的工资。“现在工作到印度去了。”因此,现在培训学校很难做。但他认为,接受电脑的系统培训非常必要,“本领高的人会有出路。”

中国机会 快要到来
目前,美国的资讯技术工作大部分转移到印度,不仅为印度培育出几个大型软体的跨国公司,而且使印度形成国际上著名的软体基地。印度也乘机发展资讯技术产业,试图称霸世界;但是,业内人士指出,印度的优势即将用尽,美国的外包将有可能向中国大陆转移。

普达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于醒鹤认为,五到七年间美国外包印度将会停止,这可能是由以下原因因所致。印度的专业人才储备即将枯竭;他说,现在已经有一些迹象表明,印度的软体工程师已经不足,一些高中毕业生接受短期训练后承担本科毕业生的工作。他举例说,一家印度公司把有关人员的简历传到美国公司,从简历上看,该印度工程师像是大学毕业,但从信的专业水平看只是一个高中生。因此,有人估计印度可能找不到本科毕业生了。同时,转移到印度的成本开始上升,如果持续上升到高于中国大陆的水平,外包很可能向中国转移。

于醒鹤是资讯技术的资深工程师。他从小随家人从台湾移民到南美,后来到美国的康乃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读理论物理。毕业后他就到华尔街的大型金融公司做软体设计,最后做到程式专案经理。他参与设计的专案包括客户资料库、产品资料库和交易处理系统。其中一个程式是在每笔交易后,终端可以立刻反应出整
个系统的盈亏,以利经理及时处理。

他认为,美国资讯技术外包是一个趋势,过去三四年来,趋势越来越明显,但外包量只是全部技术的10%,最终可能达到30%或 40%,不可能全部外包。然而美国外包量的80%到90%去了印度,为了承包美国的资讯技术项目,印度专门建立相关设施,其水平和美国一模一样,“美国有什么它就有什么”。因此,美国人在那里觉得很方便。印度过去不承认智慧产权,但为了拉美国的生意,印度的软体协会游说印度政府,现在,印度也有智慧产权保护法。另外,印度的政治制度和英语让美国觉得比较熟悉和亲近。

但是,印度的价格现在开始上升。例如,过去在印度做项目可以节省一半的花费,现在只能节省30%,而在中国就可以节省一半。中国的工程师数量充足,中国的智慧产权保护正在得到改善。但是,印度公司接的都是几亿美元的项目,而中国的项目仅为几十万美元。主要问题是,现在中国缺乏成功的样板,一旦有成功的案例,美国企业就会走向中国。

于醒鹤认为,尽管技术语言都是英语,但谈项目主要依靠面对面的交流。而且,有关金融的项目只能在纽约谈,也可能只能在华尔街上谈,因此,他们公司就具有这样的优势。他认为资讯技术外包的大门就要向中国打开了,他们公司可以做领头羊的工作。

踏实做事 稳步前进
在美国,没有过去的成功纪录将很难获得大型项目,因此,在一开始时总要从小的项目做起。当自己的经验和信誉积累起来后,以后的工作就容易多了。梁伟坤认为这正是他的公司的优势。

梁伟坤具有中美教育的背景,他于八?年代初从中国深圳移民美国。1987年在曼哈坦华埠读完高中后,他进入纽约科技大学(New Yrok Polytechnic University)学习电器工程。后来,他又去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电脑专业硕士,但一年后就离开学校。他最后获得丕士大学(Pace University)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随后,他获得几个美国银行的工作经历,先后在花旗集团和纽约银行做技术工作。这些经历不仅给他了解银行需要的机会,而且也让他建立许多人脉关系。2001 年9月11日,纽约世界贸易中心被炸后,纽约金融业受到重创。许多资讯技术谘询公司倒闭。梁伟坤说:“这既是危机,也是转机。”当时他决定辞职,专心干自己的事业。


当时,纽约有很多华人创办的资讯技术谘询公司,梁伟坤说,这些公司什么都做,但什么都不精。“我们集中做金融业,因为我们有金融业的经验。”公司许多管理人都有美国金融业的经验。例如他的合伙人罗会国(Michael Luo)是华中理工大学的博士,曾经在英国汇丰银行工作。公司还聘请一些从美国大银行出来的美国人做销售人员。“因此,我们都是找执行长一级(C- level)的人谈项目。”梁伟坤说,行业经验对他的公司帮助很大。公司外出谈专案,对方总是要问“做过什么”,他们就把给这些大银行做的东西拿出来。他们的对手主要是印度人的公司,结果,他们的出价比印度人的还便宜,因此,项目很容易拿过来。现在,该公司除了承接设计项目外,还给两个大金融机构维护系统。同时他们的产品销路也很好。例如,其票据融资系统在美国市场热卖。

梁伟坤说,中国人在技术上没有一点问题,他的公司有很多中国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另外,还有许多人找不到进入美国的门路。他欢迎来自中国的工程师加入他的大家庭,访问他的网站(www.premiumIT.com)。他希望他的公司能为中国公司进入美国打开一个大门。

梁伟坤认为美国人最担心智慧产权的保护问题,总怕自己的技术被人偷走,这也是中国公司进入美国的一个障碍。他表示,他的公司没有这些问题。“我就在纽约,为那么多的大银行都做过,他们就很放心。”他也不担心纽约这里有几千家资讯技术谘询公司。梁伟坤说:“我们有自己的优势。”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