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穴隐居·记者目击苞谷林上“浮”农舍神秘而安详
从广元出发,乘车4小时到青川县城,再往西南方向驱车一小时,便见一条全石为底的小河,哗哗奔流。溯河而上,十来分钟后便到了乐安寺乡场镇。场镇东岸,临河一条小径左走不到600米,便见一大片苞谷林上“浮”着一座农家房舍,神秘而安详。
移步近前,青瓦木檐下,两扇古色古香的门板紧闭,门上有两只喊门大铁环。门框上悬挂着一副用竹子刻制的对联:问问问花笑谁,听听听鸟说甚。门楣上,一块方正的木板上用篆体阴刻着四个大字:怪人石府。
门前七八步,有一间竹门遮掩的小屋,轻轻推开篾条编织的“门板”,就见里面摆满了幽兰香花,两块青石板大碑十分显眼。一块碑左上角有一个潇洒遒劲的阴刻“松”字,用红漆细细勾过了。另一块碑,则是“隆清松字培根蒋氏名素珍之墓”,碑尾有 “岁在二零零零……隆培根自书”等字样。
10月凿成墓穴携老伴颐养天年
摇动门环,一个戴帽子穿黑马甲,手夹香烟的老人笑盈盈地从屋旁竹林里走出。“我叫隆清松,字培根,今年80岁,是个‘怪人’哦。不过,不是妖怪的‘怪’,是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怪’!”老人的开场白颇为幽默。
进门,老人拉亮灯,屋子右上角一间连着的“屋子”门口豁然亮堂起来,“屋子”没有门窗,连门框也没有。探头一看,“屋子”的进深、宽、高都在2米以上,“屋”内摆满了坛坛罐罐,除了“屋顶”和“屋脚”糊了水泥防渗,其他地方均可见呲牙咧嘴的岩石,“屋”里摆了一张床。
“我这叫‘生养死葬洞’,生前住这里,死了葬在这里。”老人说,这里原是他家一块自留地,山清水秀,风景很美,20年前他从乡卫生院退休后常在这里走动,渐渐有了感情,便萌生了在此“生养死葬”的念头。后来,他不顾儿女反对,请人花了 10个月在自留地旁的岩壁里凿了墓穴,并在墓穴旁搭建了一楼一底两间房子,带上老伴在此“颐养天年”。
一屋子宝贝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正说着话,老伴蒋素珍提着一袋桃子赶场回来了。隆清松从口袋里摸出一把钢皮小刀,削完桃子大嚼大咽起来。见记者吃惊地盯着他的嘴,年届八旬的隆清松解释:“我的牙齿好得很。”
吃完桃子,隆清松带着记者参观起来。在“石府”里,有三组宝贝:一组是从墓穴开出的穿越底屋的引水暗沟上,覆盖着他几十年来从古建筑、古墓葬等地收集的精美浮雕。第二组是数朵罕见的天然灵芝,有的还插在花瓶里。第三组宝贝是一大堆各类化石、奇石。在楼上,有一个用木板和草绳墙隔成的别致书房,约两平方米。隆大爷除了一日三餐和偶尔到野外“采风”外,每天基本上都要在此看书、写字、作画。老两口现在靠大爷每月500元的退休金生活,自己种菜、养鸡,儿女们有时给点补贴,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十分知足。
墓穴隐居·各方说法
老伴无奈:嫁鸡随鸡,就搬来了
据蒋婆婆讲,两人上世纪50年代结婚,生育三儿一女,除老大在家务农,其他都在外工作。蒋婆婆说,老头子一生很倔强,当初他要到这里凿墓穴,她死活不同意,儿女们也有意见,但隆大爷执意要做,悄悄请了几个人,起早摸黑整了几个月,弄成现在这般模样。她一见,懒得跟他争论,嫁鸡随鸡,就搬来了。
乡邻理解:才子嘛,都有点怪
告别大爷,记者找到几位乡亲,询问对隆大爷的看法。大家都很宽容,对其行为表示理解。一中年人笑着说:“隆老太爷在这一带是个才子。才子嘛,都有点怪。退休的老年人,莫得事干,自己找点乐子,很好的事啊。”
跟隆大爷关系很“铁”的乡政府退休干部赵庭碧认为隆大爷的书法、錾刻是方圆几十公里的“第一人”。他说,乡上的乡志都把他作为地方名人收录进去了,县上电视台还拍过他的专题片。赵庭碧老人还跟记者聊起了隆大爷的生平:祖籍绵阳三台,1958年,移民来到青川乐安寺乡,被选到乡联合诊所负责,3年后,收编进乐安寺乡卫生院,任普通医生直至退休。对隆大爷的举动,赵庭碧老人也很理解:“老年人图清净,莫得啥子。”
墓穴隐居·政策解读
推行火葬:大爷心愿难实现
隆大爷凿墓穴盖房并在其中生活的事当地政府也有所闻。他建房经过了地方政府批准,是合法的。但死后是否可以安葬在自己凿成的墓穴里,乐安寺乡办公室一王姓工作人员称:“这肯定不行。现在正推行火葬,他居住的一带正是规划的火葬推广区域,所以必须按殡葬改革的有关规定办理。”看来,隆大爷在这里“生养死葬”的心愿很难实现。
- 关键字搜索:
- 古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