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中共挥不去天安门的冤魂 赵紫阳与天安门学运就像两个追赶中共统治者的控诉冤魂
《纽约时报》1月23日北京报导,就像当初把天安门学生民主运动定义为‘反革命暴动’反而提升了该运动在年长老百姓心中的位置;如今欲根除人们对赵紫阳的记忆,也只会更助长赵在同僚、中国知识分子、新闻工作者、海外异议人士、港台国会议员、甚至白宫立法者之间的声望。赵去世时,中国外交部发表一份简短声明,谴责其为‘党分裂者’。然而大量支持者的电邮颂文传至海外诸多网站以及媒体办公室,称他为中国经济改革者、主张政治革新的远见者、以及反暴力者。白宫称他为‘道德勇气者’。
中共从一开始即在改写天安门民主运动的历史以面对政府处置正当性的质疑。例如事后罢黜赵紫阳并予以终生软禁。中共也严厉控制学生。今天的学生对六四仅有一个模糊的印象,也几乎不认识赵紫阳。
虽然如此,但随着当时赵与邓小平之间的冲突、以及其在软禁期间拒绝认罪与乞怜的消息逐渐曝光后,赵的光环仍在中国社会的另一层面中闪耀。
即使赵曾因说过中国改革开放的动力来自邓小平而被赞扬,以及学运领袖王丹与吾尔开希说他是在党内夺权失败后才转而支持学运的诉求,但这些皆是事件的灰色地带。实际上是党抛弃了赵,而反对阵营迎接了他,因而使他难有反对者的标志。
并不是异议者要颠覆中国政府--他们甚至没有一个共同的平台。而是赵与天安门学运就像两个追赶统治者的控诉冤魂,而中共无力驱逐他们。
在反对者可以实际任意挥洒的年代,中共可能无法强制灌输自己对史实的说法。 这一代的学生也许不知道六四,但下一代甚至再下一代可能会知道。
如同1989年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的吴稼祥所说,天安门事件就像一个巨大的弹簧,中共一直强力压下它。但如今变得愈来愈困难,也使中共疲累了。
- 关键字搜索:
-
《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