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潮后分裂的中国农村家庭
千百万户中国农村家庭为了维系生计,一家人不得不天各一方。中国农民工,像骡子一样拉动着中国经济发展,他们零零散散寄回家的钱支撑着成千上万农村无业人口的生活。年仅10岁的杨珊(音)现在正读小学四年级,她每天都花几个小时练习写字。她的字迹工整。有一天,她给父母亲写了封信。“你们的身体还好吗?”她写道。然后她又写下第二个问题:“我们家怎么了?”
杨珊的父母在今年3月份就离家外出务工了。珊才10岁,她已经经历了许多次这样的离别。父亲杨河清(音)已经外出打工4次,他现在在北京的一个建筑工地干活。母亲冉和平(音),离家3次,现在在保定当工厂的工人。
在这些年里,他们常常是一两年才回这个偏远的山村一次,回来时带了些钱,一家人也可以快乐一阵。等钱花完的时候,他们又得离家。珊的父亲欠了医药费的债,还急需现钱再次看病。珊的学费也该交了。她的爷爷奶奶也还需要资助。“我想他们吃苦是为了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好一些。”珊说。
像杨家这样的中国农村家庭还有千百万户,他们为了维系生计,一家人不得不天各一方。珊的父母亲这样大批的流动工人,像骡子一样拉动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他们零零散散寄回家的钱支撑着成千上万农村无业人口的生活。
然而,再苦再累,钱是越来越不够用了。农民工工资在低水平徘徊,教育医疗费用不断上涨,以及农村社会保障系统的坍塌等都是导致这种局面的因素。
农民流动到城市也意味着城市与农村的孩子在截然不同的世界中成长。在城市里,生活蒸蒸日上的家庭把他们的宝贝孩子称作“小太阳”,是家庭的中心。而在偏远的农村,则出现了一个新词:留守孩子。千百万个像珊一样的孩子在成长时只有父母中的一方在身边,或者父母双方都不在。走进中国的乡村,常常会感觉这里像是缺了一代人,很少看见青壮年的身影,看见得最多的是年迈的爷爷奶奶在种地和照看孩子。
“我们就像个三角一样,三个人在三个不同的地方,”36岁的杨河清说,“彼此思念是很痛苦的。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一样,都希望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但是,他和妻子要养家糊口,要偿还债务,外出打工是惟一的解决方式。和他们一样陷在这样一种残酷的循环里的还有无数的农民。许多城市居民可以享受一些医疗福利,但农民们完全是自己付费。对他们来说,生病就意味着破产。
乡村学校──这个寄寓着如此厚重希望的地方──与一个世纪前相比并挥卸啻蟾谋洌盒I崾悄嘧┖突炷
- 关键字搜索:
-
民工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williamhill官网
授权许可。。
本文短网址: http://m.kzg.io/gbKY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