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北京一位黎先生当面向记者反映的真实情况。其实不止这一个情况,据我们所知,类似的情况也有非常多起。解决手机的安全隐私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手机窃听器热销
一种被称作“手机窃听器”的电话监听设备在市场上已经出现,在泛滥的窃听器材购买网站中查询后,记者按照广告上提供的电话号码与一苏姓女士取得了联系,在了解了记者的购买意图后该女士告诉记者,现在有好几种进口产品,有带在身上的可监听范围达到1000公里以内的需要3600元左右,也有全国范围都能监听的要9600元左右,但购买都必须先交50%的预付款。并且信誓旦旦地保证该产品有效,还包退包换包修。
随后,记者来到北京中关村的电子市场中调查,在一家店铺自称需要购买手机窃听器,店主盘问了很久后告诉记者现在货卖缺了加上风声紧,得过段时间才有货。据这位店主称这种手机窃听器价格仅几百元,是在手机里放入一个监听芯片,需要监听的时候,拨一下别人的手机号码,加入预留的密码,对方的手机将在不响铃的情况下自动接通,处于接听状态,而对方却毫无知觉,然后对方周围的一切都可以听得一清二楚。
一位深知里面“行情”的朋友告诉记者说,现在这种监听器材在这些电子市场都有销售,现在卖得非常火,但是此类产品都不公开销售,一般都卖给熟人介绍的买主。
打好主动防御战
专家建议,用户自己要小心,不要把自己手机的识别码等底层信息轻易告诉别人,特别是商务人士、公务人士尤其要注意信息的保密。同时,手机也不要随便放置。只要不把手机和SIM卡轻易交给他人,就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手机的通讯秘密。不知你注意过没有,有时你的手机明明是关机了但显示屏上确有显示,而不是开机状态。这时你一定要小心了,你的手机很有可能已被窃听了。
另外,一些专家也告诉记者,如果在工作中确需使用手机,建议采用CDMA的通信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遭窃听。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确认自己的手机遭到窃听,在有确切证据的情况下,最好选择向公安机关报案。据他称,目前情况下,民用技术还不能帮助用户实现反窃听。
法律的可操作性不强
《国家安全法》规定:任何个人或组织不得非法持有、使用窃听、窃照等专用间谍器材。《刑法》规定:非法生产、销售窃听、窃照等专用间谍器材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非法使用窃听、窃照等专用间谍器材,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
对于专业间谍器材的生产和销售,国家法律对此有明令规定的,只能在特殊的主体间进行流通,是不允许民用的。非法使用窃听器材盗窃其他单位或个人商业秘密的,依照《民法通则》、《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规定,须赔偿受害人经济损失;非法使用窃听器材侵害他人隐私、名誉权的,依照《民法通则》及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须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链接:手机窃听器窃听原理
手机采用的是一个开放的电子通信系统,只要有相应的接收设备,就能够截获通话信息。在手机通话中,绝大部分信号都是浪费掉了的,而信号的部分流失对手机和基站几乎没有任何影响。手机窃听器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实现空中信号拦截的。如果不借助反窃听等技术手段,普通用户很难发现自己的手机被窃听。
(新京报)
- 关键字搜索:
- 手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