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香港媒体6月3日报导,海关这次捡获的冒牌酱油是著名品牌“珠江桥牌”四款产品,包括“生抽王”、“金标生抽王”、“添丁甜醋”和“老抽王”。该批食品的商标持有人每日都有推销员到港九新界的食品零售商店进行巡查,他们近日发现两间店铺出售冒充“珠江桥牌”的酱油,本周一向海关举报。
*捡221支假酱油 三人被捕
海关根据举报人提供的资料,首先分头搜查被举报的两间杂货铺,当场搜出三十四支冒牌豉油和甜醋,并带走店铺的东主,经问话获悉批发该批冒牌酱油的公司,最后追查至一家食品出入口公司,共捡获二百二十一支冒牌酱油,共重一百九十七公斤,市值一千一百四十七元。被搜获的冒牌酱油现已交由政府化验所分析其成份,暂时未能确定是否会损害健康。初步相信该批冒牌酱油来自内地,但海关相信与日前深圳发现的假豉油工场无关。
立法会食物安全及环境生委员会主席李华明,对于今次发现假豉油表示震惊。他说,豉油是家家户户的必需品,因此希望内地执法部门加强抽查输港食品,确保品质;而本港食环署亦应对香港没有代理商的食品作主动抽查。李华明担心,内地的假食品会经由不同渠道输港,对市民健康造成威胁。
*真假“珠江桥牌”
商标持有人、香港米联企业有限公司董事经理杨胜通说,珠江桥牌酱油有50年历史,怀疑因此成为冒牌对象。杨表示,这次检获的冒牌酱油,全属99年前生产的高身樽形,与现时正货的矮樽明显不同。而正货有效储存期只两年,故海关检获的酱油绝不会是旧装存货。总之,现时在市面买到该牌子的旧樽装酱油均是假货。
香港食品委员会副会长李广林表示,其实消费者除了从包装上分辨假豉油,从肉眼、嗅觉和味觉三方面细心观察品尝,也可分出豉油的真假优劣。
李广林指出,在肉眼方面,市民可以拿豉油樽用力摇晃,如果发现樽内的豉油呈金黄色泡沫,而且久久不散,这便是真豉油;相反,假豉油或劣质豉油,摇晃后的泡沫会较少,而且色泽暗哑,甚至会有杂质沉淀物出现。倒出豉油细看,真货呈金黄色,假货颜色则比较黑哑。
嗅觉方面,真豉油会有鲜香味道,即所谓“豉味”;假的不仅没有“豉味”,而且只有咸味,没有香味,甚至会出现焦味。
味觉方面,真豉油味鲜香;假豉油则会过咸,或呈酸味,或是苦涩,或是味。李广林指出,在炒时加豉油亦可以分出豉油真假,真豉油比较容易令菜上色;假豉油则怎样炒也不上色,而且容易令菜炒。
李广林又谓,香港的豉油有来自内地、台湾或日本的;内地生产的豉油,大多是天然生晒,是由黄豆和小麦发酵分解,再用盐水浸制而成,至少需时半年至一年之久,而生晒愈久则愈是顶级。日本豉油则是加入化学物质令黄豆分解,也属于真豉油。但假豉油则是用盐水、味精、防腐剂、色素混和而成,没有黄豆成份。
*内地假劣货多不胜数
内地不法商人为牟取厚利,不断向市面推出无数的假货、劣货,货品种类多不胜数,有烟、酒、化妆品、光碟、药物等,甚至有婴儿吃下劣质奶粉死亡,令全国震惊。早前一项针对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南京及杭州六城市消费者的调查结果显示,89.4%的消费者曾买过假劣货,归纳两个原因,其一是商人急功近利,其二是监管不力。
近半年在全国各地被揭发的假劣食品中,包括冰红茶、豉油、粉丝、奶粉、鱼翅、干菜、腐竹、糙米、龙井茶、调味粉包等,数量之惊人,物种之多,简直前所未见。本年四月安徽揭发有农村婴儿吃下劣质奶粉,导致长期营养不良,成为“大头娃娃”,有些更肝脏受损,后来陆续发现广东、四川等十多个省亦有劣质奶粉售卖;最后全国造成二百多名婴儿受害,至少十七人死亡,安徽是重灾区。事件揭发后,不少内地人涌港抢购奶粉。
另外,上月二十八日,深圳市工商局人员突击搜查龙岗区农产品批发市场一些商铺及附近民宅,捡获一千八百四十八箱假豉油;上月三十一日,广东省质量监管局人员在佛山、中山两地捡获二十一万樽假冰红茶。
*主妇因惧怕而放弃国货
频频传出内地食品出问题,连内地品牌的豉油亦出现冒牌,主妇为避免购入有问题食品,有的无可奈何放弃支持国货,说要改买本地或日本牌子的酱油,有的则表示选购时会更加谨慎,细心研究及分辨食品的真伪。
过往一直食用珠江桥牌生抽王的主妇梁女士,得悉有冒牌货流出市面时,即惊惶地说:“好惊呀!大陆那么多假货,真的不敢再买了!我也改买本地品牌豉油近3年了!”
另一名主妇何女士亦说:“我也不知市面是否真的有冒牌酱油,但为了避免误买,我早就只会到超级市场入货,不会贪小便宜。买酱油时会不时转牌子,不会独沽一味只买一款,减低风险。”
有主妇亦被劣质内地货吓怕,说现时购买食品,都会了解其出产地,一旦发现是来自大陆,便会舍弃购买,以保障健康。
- 关键字搜索:
- 假珠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