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劲松:呆帐坏帐从何而来?

占银行资产四分之一至一半的呆帐坏帐,是中国巨大金融黑洞的一环,在世界经济史上,堪称奇观。中国经济为此深受困扰。中国银行呆账坏账究竟从何而来?

北京当局最近终于承认:中国银行体系的呆帐坏帐,80%来自政府。具体构成是:中央政府强令银行放贷,为亏损累累的国营企业输血,这一部分,占到30%;上行下效,各级政府为自我标榜"政绩",强令银行贷款给一些盲目上马的"首长"工程,这一部分,又占到30%;当局对部分完全无法存活的国营企业实施"关停并转",企业债务因此沦为死帐,这一部分,占到10%;另外,"地方行政环境和司法行政环境"所导致的坏帐,也占到10%。对最后这一类,当局持模糊说法,并没有做进一步的解释。

除此80%由政府行为直接导致的呆帐坏帐之外,余下20%的呆帐坏帐,则属"银行内部管理问题",实际上,就是银行领域的贪污。

面对堆积如山的呆账坏账,当局绞尽脑汁,至今找不到化解的良方。朱熔基时代,曾摆出"整顿"与"治理"的大架式,大张旗鼓。然而,其所谓"整顿"与"治理",就是向银行注资,以抵消呆帐坏帐。1998年,朱熔基下令,向四大国有银行注资2700亿;1999年,朱熔基再次下令,以1万4000亿巨资冲洗四大银行不良贷款;至2002年,四大银行先后四次获得大输血,但其呆帐坏帐却继续累积,有增无减。毫无疑问,朱熔基的做法,是典型的"治标不治本","头痛医头,脚痛医脚"。2003年,为了让中国银行与中国建设银行到境外上市集资,当局违背上一年"最后的晚餐"之承诺,再次注资3700亿,为两大银行打气。

说起银行体制改革,阻力重重,当权者也顾虑重重,生怕触犯了大批既得利益者;庞大的呆帐坏帐,多涉官商勾结、权钱交易,因此,在中国追收欠款,竟不能循正常法律途径,致使"有借无还",乃至"再借不难"。于是,注巨资"输血打气",成为当局扶持国有银行的唯一手段,惟美其名曰"改革"、"整顿"、"治理"。实际上,正是当局的一系列短期行为,使负债累累的中国银行,恶性循环般地,深陷泥潭。

中国加入WTO,承诺之一是:2007年全面开放银行,允许外资进入,参与中国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时间如此紧迫。如果在此之前,中国无法完成银行领域真正的体制转型,即全面市场化,一旦外资涌入,中国银行势将不复己有,沦为真正的"买办"银行。对中国人民而言,是福,是祸,尚不得而知。不过,话说回来,与其将中国银行交给鱼肉百姓的贪官糟蹋,不如交由懂得利益规则的外商经营,或许,这恰恰是当前中国银行的唯一出路。


(自由亚洲电台)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