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年十二月十四日的这一天是应该被写入历史里去的。萨达姆束手就擒,一身脏臭地让美国军医揪着脑袋检查虱子,抽取DNA,一下子让全世界看了个目瞪口呆。这就是那个耸满大街的画像上举着手臂或跃马挺枪一往无前的中世纪阿拉伯勇士吗?这就是那个总是在“凝重中透出喜悦”、自诩为“现代伊拉克缔造者”和“当代萨拉丁”的残民以逞的独裁专制强人吗?
蜘蛛洞里活捉萨达姆
纵然有再丰富的想像力,也难以设想拥有几十座豪华宫殿和镀金厕所的萨达姆,会像老鼠一样长期地躲在地下的洞穴里。当美国士兵在狭小的蜘蛛洞里扎到了他时,他开口所说的第一句话竟是请求美国士兵不要开枪打死他。除随身携带的手枪外,地洞里一无所有。地洞的上面是一座砖砌的农舍,屋子里有一张单人床、一把椅子。
参与“红色黎明”行动的一名美国士兵说,那里凌乱不堪,气味非常难闻。不止一位记者在参观过他藏身的地点后摇着脑袋感慨道:萨达姆这几个月来一直过着非常艰苦的日子。更有记者找出一九九○年拍摄的一张萨达姆“全家福”,相片上全家三代男女老少十二人中,男子除了萨达姆外都已死去,女人们则四处避难。
萨达姆具有戏剧性的结局引来轩然大波,完全可以预料。民主国家即使是对美国出兵伊拉克一直持反对或质疑态度的法国德国加拿大,几乎都在第一时间对臭名昭著独裁暴君的下场表示了欢迎。巴格达大街上,伊拉克人民载歌载舞鸣枪庆祝的场面让人难忘。一个被萨达姆氰化钾毒气夺走了所有亲人的库尔德族妇女对着摄影机镜头说,“我要当面问问萨达姆,你这样的残暴到底是为甚么?”
也有阿拉伯人奇怪萨达姆为甚么没有做最后的困兽斗。他们说,萨达姆要别人为他卖命,自己却没有战斗的勇气。当然,在世界压倒一片的欢呼声中,许多巴勒斯坦人也为萨达姆黯然伤神,更有不少伊拉克人发誓要为他复仇。
中国张召忠们与独裁者惺惺相惜
闭上眼睛也能想见中国的张召忠们此刻正在忙甚么,一个多月前,我在西安大清真寺里问一位作礼拜的教徒请教伊斯兰教义,那位先生循循善诱地向我阐述了一夫多妻现象的好处和合理性之后,又谈到了对于本拉登和萨达姆的看法。他说,他们都是好人,真的,是有缺点的好人,他们一直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 ...... 彼情彼景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这位中国清真寺教徒的谈话还使我想起几年前的春节晚会上,一位著名小品演员念过的顺口溜:
“累不累,比比长征老一辈。苦不苦,想想人家萨达姆。”
这两句话当时风靡了全国,非常精妙地传递出萨达姆这一类专制独裁暴君与所谓中国的“长征老一辈”以及体制内精英人物之间貌离神合的心心相印。
想想人家萨达姆萨,也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十八岁的他积极投身政治运动,二十岁加入了阿拉伯复兴社会党。一九五九年,他参与暗杀当时的总理卡赛姆。十年后当选为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副主席,成为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总理和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地区领导机构总书记的职务,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在全国各地触目可见的巨幅肖像和电视画面中,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当属他右手举刀或朝天鸣枪的那些“光辉形象”了。
想想人家萨达姆,也是在政坛上纵横捭阖、久经考验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严密控制政权,在党内展开大规模整肃以巩固地位,上任第一天就处决了六十名异己。战后的抽样调查表明,仅在巴格达一地,就有约六万余人被萨达姆政权秘密处决,从一个被集体屠杀后又被掩埋的坑中就挖出了三千多具尸骨。他一刻不忘大搞个人崇拜与造神运动,歌功颂德之声充斥在报章杂志与广电媒体。他还重建了巴比伦帝国城墙,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墙上,供万民敬仰膜拜。在倒台不久前的一次“全民公决”中,他再次以百分之百的选票当选为伊拉克共和国总统!
披上华丽外衣依然是专制独裁
想想人家萨达姆,更有着改革开放的历史,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他就与时俱进了。利用伊拉克丰厚的石油资源收入,萨达姆领导伊拉克一个经济计划委员会,监督建造了一大批工厂、住宅楼、高速公路、机场和大学。数百万的伊拉克人平生第一次穿上国际流行的时装,品尝进口食品,并且开上了日本、德国和法国生产的汽车。一时间,巴格达成了阿拉伯作家、艺术家每年节日聚会、召开会议的中心。数以千计的伊拉克学生靠着政府发放的奖学金,前往西方国家求学深造。国民经济每年七啊八啊的增长,如果再稳定一二十年,说不定也申奥申世博并且发射阿五阿六甚么的上天了!
独裁,纵然披上再华丽的外衣,也还是独裁。封锁舆论监督,扼杀新闻自由,迫害异见人士,坚持一党专政,都是独裁专制最基本的特征。可怜的倒是那些极力为独裁者帮闲的无聊文人、知识精英们,他们在献媚或调侃中却忘记了印度独立运动领导人甘地曾经说过的一句话:独裁者在某段时间内貌似不可动摇,但最后他们都会被推翻。
从斯大林、毛泽东、佛朗哥、金日成、波尔.布特、齐奥塞斯库、米洛舍维奇到萨达姆,将独裁者送上法庭的努力一直没有中断过。萨达姆的结局也许是这些独裁者中最苦最悲惨的一个,但也决不是最后一个。他那蓬头垢面迷茫顺从的神情将永远留在后人的心目中,警醒着人们:苦不苦,想想人家萨达姆!
二○○三年十二月十六日
(冷热:加拿大华裔作家)
--转自《开放》(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冷热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