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有感而发。我国科研经费目前每年已达上千亿元,虽然无法和发达国家相比,甚
至无法和大的跨国公司相比,但数目已然非常可观,历年累计下来更是一个天文数字。如此巨大的投入,是否全都发挥了作用,一直有人表示质疑。
一位院士深有感触地说:“最近我正在参与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有一件事情对我震动很大,那就是好几位经济学家预计到2020年我们还会主要靠引进。”“科技界可能认为自己做了不少事情,但几个主流经济学家都这样认为,那就确需反思了。我们杂交水稻很厉害,中国人找石油也很厉害,但一回首信息产业领域就汗颜,微机自主的东西很少,Linux也是刚开始,手机上虽然有标准但困难也很大。”
一直以来,我国的科研多是先投入经费,然后再进行评估。鉴定会开了不少,有的说是国内领先,有的说是国际先进,而产生的作用,就很少有人监督了。
目前的科研投入机制尽管采取了公开招标等措施,但是改革仍然没有完全到位。社科部门关于“863计划”成果转化的结论无疑是令人悲观的,而有消息表明其转化率也就在一两成之间。国家的投入仿佛变成了风险投资,10个成功一两个就行了,但两者之间还是应该有所区别。
科研经费和其他公共财政投资一样,花的是纳税人的钱。这笔钱究竟该怎么花,除了让专家、部门决定外,能否让其他社会层面的人士参加,至少在知情、监督上起上一些作用呢?
业内人士多次表示,即使是科研领域的重大决策,也必须是政治家挂帅,因为专家大都有门户之见和利益之争,真正到决定大方向的时候很难把握全局。“如果都按专家的意见,当年‘两弹一星’都上不了!大决策应是政治家决策,专家决策只是一种参考。”
谁来为科研成果“买单”?走了几十年,“买单者”仍然是每一个纳税人,仍然是政府的公共财政。这笔单怎么买下去,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但愿正在制定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不再是简单的分“蛋糕”,而会给我们带来机制和体制上的转变,因为只有这种转变,才能真正使国家投入的每一块钱,都能发挥出效益来。
正如一位“863”专家所说:国家科研计划的希望绝对在市场机制上。企业做亏了就要破产,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在质量上不要说低一个等级,就是低10%,也不行,所以企业会拼命做。拿到一点钱,会非常珍惜。用纳税人的钱必须做这样的事情,钱花下去对百姓有好处。要么形成有效的产品,要么形成国际竞争能力。是“学术成就”,就要能说出比别人“高”在哪里。“国内第一”有什么用?
最近有一个项目,计划投资3亿,获得3亿回报。这不是吃饱了撑的?还不如存在银行里生利息呢。
既是企业董事长又是中科院计算所所长的李国杰院士的话令人深思:现在一些专家院士都在强烈呼吁国家要增加科研投入。这只是一个方面,投入肯定应该增加,但是光增加投入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投入了以后怎么让它变成效益才是我们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为用好科研投入这笔巨资,于是有人献计献策:科研做完后进行评估,然后择优投入,这就改变了目前先选择单位然后投入,至于后果如何却很难评判的程序。也有人建议,应该在程序上完善国家科研计划的投入方法,就像院士公选一样,将入选科研计划的项目向全社会招标并公示,处理结果也需公示;从申请到监督,科研的整个过程都需要机制创新。
公共财政就应纳入公共监督之下。科研投入是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不能例外。这样,我国的科研投入才可能更加公平、高效。
中国青年报
- 关键字搜索:
- 科研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