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威斯康星州:牛奶拿走,奶酪留下

这个简陋的小村庄坐落在寒风瑟瑟的内蒙古大草原上,在这里,43岁的农民王二狗(音)建起了一个奶牛农场,正是这个奶牛场给他带来了舒适的生活。在400平方英尺的牧场里,他只有几间破旧的牲口棚来养牛,四只"霍斯坦种"奶牛还凑凑合合地拴在了吉普车旁,一只铁箱子便是他盛放谷物饲料的地方。

随着中国国内牛奶市场的需求量不断上升,王先生正在思考着,如何扩大牧场的规模。"我的收入相当不错,"王先生说,"我已经能够买一台电视机了,而且还能够让我的儿子上不错的学校。更何况,这并不是一个十分艰苦的活儿。"

和这个北部边疆省区内成千上万的养牛农民一样,中国国内市场对于牛奶以及其他奶制品的需求量的不断上升,使王先生大受裨益。尽管中国国内的奶制品消费水平仍然远远低于西方国家,甚至都赶不上印度、泰国等发展中国家,但是自1998年中国政府开始提倡中学生"每日一杯牛奶"的生活习惯之后,中国奶制品的销售量就一路飙升不止。如今,上海等大城市内越来越壮大的中产阶层已经习惯了让人把牛奶送到自己的家门前;顺理成章的,人们愈加期盼一个更大的奶制品市场的出现。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已经宣布将奶制品产业列为未来十年中,中国农业的优先发展产业之一。为此,中国政府以及各大企业将全力开发这一产业领域,而发展该产业所依赖的农业基地便分布在西至新疆、内蒙古,东至黑龙江省的广阔地区--这被称作中国新的"牛奶地带",这就是中国的"威斯康星州"(美国生产牛奶的农业州--译者注)。"北部地区已经成为了中国的'牛奶地带'," 拉勃银行(Rabobank)上海办事处的行业专家马歇尔·孙先生说,"而且,那里的发展空间很大。"

地处北京西北部、距北京415英里的呼和浩特市便是新牛奶产业兴起的中心,也是中国市场上大量鲜奶的生产地。这里有中国的两大奶制品公司--伊利集团以及蒙牛公司。而且,新的奶制品工厂以及冰激凌工厂在该地区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实际上,当地人已经开始把呼和浩特市叫做"牛奶城",这主要是因为该市周围密密麻麻地围绕着数千个小型的奶牛场。

当然,在西方人的眼里,能够达到现代标准的农场在这里只是凤毛麟角。在距呼和浩特市20英里远的戈尔图(音)村里,每户农家一般只有四到五头奶牛,他们用猪圈一样的农舍来饲养这些奶牛,这些牛拴在桩子上或是卡车旁。走在村子里狭窄而又堆满肥料的街道上,一排排的靠在墙上或是卧在院子里的奶牛随处可见。风靡全村的霍斯坦种乳牛就是在这样的原始条件下饲养的,它们的饲料经常是食物残渣以及当地种植的谷物。很多饲料都不符合"高等牛奶制品"的生产标准。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问题困扰着中国的奶制品战略。比如,中国农业部的官员承认,中国奶制品产业的奶牛质量不高。而美国农业部在最近的调查研究中指出,"中国严重缺乏优良的种畜。"行业专家称,西方的农牧业有着深厚的繁殖业基础,从肉猪到鸡鸭,再到奶牛,总是会有优良的种畜作为改善生产的基础;在这方面,中国完全不同,它已经被远远地拉在了后面。

但是,一些中国的农业村庄已经取得了很多进步,走出了陈旧的农业体制。每天早晚两次,戈尔图的村民们都会把他们的牛送到附近的"八佰村第二奶站",这是一家大型奶制品公司在去年的六月刚刚设立的自动化挤奶站。"我们每天都可以得到三吨左右的牛奶,"在这个奶站工作的李荣生(音)先生说,"而在这之前,一切都必须手工操作。"由于这里的村民们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进口了优良的奶牛品种,他们的牛奶产量在最近的几年中翻了一番还多。

但是要想使奶制品产业如喷气式火箭一样迅速发展,需要牛奶产量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即便是让10%的中国人口达到目前美国人每天的牛奶消费量,也需要中国在未来的十年中增加超过300万头的奶牛。"即使他们增加奶牛的数量,进口大量的优质奶牛,也不可能赶上美国的牛奶消费水平,仅仅能够达到墨西哥等国家的消费水平而已。"美国农业部的专家亚瑟·科芬说。

中国牛奶业目前的繁荣主要靠的是国内社会上健康和营养意识的增强,而为了保持牛奶业的发展步伐,中国政府已经开始通过积极的努力来改进全国范围内奶牛的基因遗传工程。而中国北方的农民还在不断地扩大自己农场的规模,并且引进新的饲养技术。全世界的学者以及专家开始源源不断地涌进这里的农场,培训那些农民。伊利公司等奶制品大公司也纷纷在中国的小村庄里设立牛奶站,而在这些村庄中,煤炭炉仍然是他们主要的做饭以及取暖的工具。这些公司还为村民们提供贷款来发展牛奶生产。

但是,中国的农业专家们清楚,阻碍中国国内更高水平奶制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是生产体制的低效率。根据美国农业部的统计数据,在美国,一头奶牛平均每年可以产出约17600磅的牛奶,而中国奶牛的水平只有8800磅。行业专家甚至用"可怜"来形容中国牛奶行业的一些生产条件。"一些生产条件真的仍然显得非常原始而落后,"一位荷兰公司的专家在三月份访问呼和浩特市后说,"一些农民把他们的奶牛当成猪来养,给它们吃任何东西。"

但是中国北方的自然环境却非常适合"牛奶地带"的建立。这一区域气候凉爽、地形平坦,而且人口相对稀少。

然而,另一个主要的忧虑来自于环境问题,该问题已经开始拖累牛奶业的发展。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担忧该地区过度的牛羊饲养使环境不堪重负。中国政府已经开始设置法规来限制该地区的放牧行为,并且圈出一些受保护的地域,以便抑制畜牧业的过度发展。一些政府官员认为,过度的放养对草地的损坏是造成席卷中国北部、并且威胁到北京的沙尘暴的罪魁祸首。然而,农民们则希望扩大自己的农牧范围,最近几年的成功给予了他们足够的信心。

很多农民已经摆脱了手工挤奶的时代。尽管很多农民仍然不知道他们生产出的牛奶最终究竟去了哪里,但是他们清楚地知道,农场的年收入已经从十年前的300元人民币增长到了如今的2000元。

"我现在已经算是很落后的了,"55岁的宫有贵(音)先生说,"你能够明显地感觉得到最近几年的变化。这里的人们已经有了新的家具、电视以及拖拉机。"陈先生有六头奶牛,还在当地有0.6英亩的土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一直靠着土地里的庄稼来养活自己全家,支撑当地的社会发展,但是如今,这里的村民们开始放弃传统的农作物种植业,开始饲养奶牛。实际上,村子里的很多村民都对邻近村庄的成功而羡慕不已。"两公里之外有一个名为'运和舍(音)'的村子,在那里,每家都有10头奶牛,每家都有手机和摩托车。"33岁的村民牛宏伟(音)说,他也已经开始饲养奶牛。

而运和舍村37岁的村民李滕炜(音)则说,邻近的"舍比耶(音)"村做得更好,因为他们的农场规模更大。这个村子已经被分为了两个部分,村民们生活在大道的一边,而另一边则是大型的农场,每个农场中都有10头以上的奶牛。"我们已经不再住泥房土屋了。"李先生说。

而且,仍然有很多更加大型的农场在建设之中。在舍比耶村,游客们能够看到在数十个奶牛场内,有一排排高约六至八英尺的农房正处在建设之中。奶牛农场的农民们还喜欢带着游客们参观舍比耶村的旧村舍--一个满是土坯旧房的废弃村落。旧村舍旁有着一排排的砖瓦房,崭新而舒适,房子里有令村民引以自豪的新家具以及电视机等家电。村民们说,牛奶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使得这样的生活成为可能。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农业体制的巨大改革。

新的奶牛农场彻底改变了笼罩中国几十年的旧体制--小农户、小块土地、自给自足、余粮出售的农业体制。现在,农民们已经适应了市场体制。在过去的10年中,尽管一些高价农作物的价格有所降低,但是市场形势对于它们来说一片大好。过去通过出售谷物和蔬菜而获得的年收入只有区区200元,而如今,每只奶牛都可以使他们每年赚到700元。

在世界的这个角落里,没有人知道中国牛奶业的繁荣能够持续多长的时间;但是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坚信,在未来的几年中,中国市场的牛奶消费量一定会继续增加。尽管这里的农场也许永远也不能与美国动辄达到数万头奶牛的大型农场相媲美,但是诸如王先生等等的中国农民相信,该产业的蓬勃发展至少能够庇佑到下一代人。"我想,我的儿子会做和我同样的事情,"王先生用手捋了一下头发,说,"这会一直是一个不错的工作。"

《纽约时报》

本文留言

作者DAVID BARBOZA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