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伊拉克问题。尽管中国官方媒体连番累赘地散布“美国攻打伊拉克,是为了石油”,其实,就中国自身利益而言,敏感的,恰恰是石油问题。
首先,中国石油自给自足的时代早已结束,作为中国最大的油田,大庆油田,已经进入开发的中后期,年产量5000万吨。其他新开发油田的产量都很小,远远不足以应付全国日益增长的油量需求。事实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排名仅在美国和日本之后。从1993年开始,中国成为原油净进口国,2002年,进口原油达6950万吨,占总需求量的40%。而来自中东地区的原油,又占了进口总量的65%。国际能源机构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原油净进口将增加到4亿9000万吨左右,即目前的7倍。进口占总需求的比例,也将激增到82%。鉴于对外依赖性日益增高,中国三大石油企业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过去几年加快在海外投资。中东动荡加剧,也迫使三大石油企业另寻出路,例如积极寻求从非洲、俄罗斯和一些中亚国家获取石油资源。
其二,伊拉克危机悬而未决,导致国际油价持续冲高。从每桶22美元,冲高到每桶30多美元。石油涨价,无疑也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压力。在这一轮油价暴涨中,中国每天多付出1500万美元,合计80亿美元。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低效应超过0.5%。油价上涨,也引发国内其他原材料价格上涨的连锁反应,企业经营成本提高,对宏观经济的负作用可想而知。
同时,人们惊讶地发现,中国的石油储备只足以维持国内大约7天的需求,一旦出现危机,后果不堪设想。忙乱中,国家计委首度提出“国家石油战略储备计划”,第一步:2005年前,实现一个月的石油储备,即600万吨;远期目标则是3个月的石油储备,即1500至1800万吨。
其三,中国不但从中东进口原油,也向中东输出劳务。伊拉克问题久拖不决,令中国从中东地区进口原油成本大幅提高,劳务输出大幅减少,对外汇收支平衡产生严重影响。
其四,鉴于中国对美国市场的依赖,高达其出口市场的40%。如果国际油价持续飙涨超过6个月,美国经济复苏必受到阻碍,中国的出口贸易不免受到削弱。而世界经济可能更形衰退,中低价位的“中国制造”产品,对外销路堪虞。
其五,美元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可忽视。由于人民币一直紧跟美元,因此,当目前美元兑欧元汇率跌价22%时,也等于人民币兑欧元跌落了相同比例。
对伊拉克问题,中国符合法德俄,坚持“武检工作必须继续下去”的立场,这种拖延战术,不仅拖延了武检进程,也拖延了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更拖延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势头。
北朝鲜问题亦同样如此。《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一针见血:如果中国隔岸观火,必损害自己。比如,“再来个‘九一一’,或者北朝鲜向美国射出一枚导弹”,将“迫使美国采取锁国主义,边境管制更加严格,每一艘靠近美国港口的船只将受检三次,”全球经济更因此放缓。该文指出:中国面临的真正威胁,“不是美军跨入中国边境,而是美元流出中国边境。”
利用北朝鲜危机,中国加快了与俄罗斯的远东石油管道合作计划,这恐怕是中国利用这场危机,所获得的唯一好处。该合作计划,曾因金正日去年访问俄国而险生变卦。
总之,尽快解除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或化解北朝鲜核危机,以及必要时使用武力,对中国而言,有益无害。面对巴格达和平壤的冒险游戏,中国实在奉陪不起。做梗的只是意识形态而已。说起来,那已经说不出口的意识形态,还值几个钱?
虽然世界各地的反战运动声势浩大,然而,反战运动仅仅发生在欧美国家,阿拉伯国家反而没有反战游行,中国也没有。这说明,反战运动,更多的是一种民主形式,而非纯粹反战,因为,不管是中国的还是阿拉伯国家的独裁者,都担心任何形式的反战游行,可能演变成该国的反政府游行。既然如此惧怕,又何必在联合国玩火?既然美英战车不可阻挡,又何必螳臂当车?
在这两场旷日持久的危机中,如果要真正维护中国的利益,中南海当局就应该当机立断,与美国和国际社会展开充分合作,快刀斩乱麻,力求危机的早日解决,而非有意拖延。莫非要等到法德俄都改变了主意,中方才如梦初醒?如此的亦步亦趋,东施效颦,何必!
(2/18/03)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陈劲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