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的节日与中国历法的关系
每个民族和国家的节日,都有自己的起源和来历,中国历史上的各种节日也不例外,也有自己久远的起源、长期的演变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节日存在着三个重大特征:一是这些节日与中国古代历法直接相关;二是这些节日与社会及家庭的道德伦理教育知识需要直接相关;三是与社会中的自然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及其文化交流的需要直接相关。
中国历史上所有节日,都是建构在中国传统历法基础之上的!这就是说,要想了解中国节日的内涵,就应该先了解中国的传统历法。
中国古人早在夏朝就已经通过长期和仔细的“观象授时”而总结出了历法,古称“夏历”(注:其与现在人们说的夏历还不一样,是十月太阳历法)。中国上古历史上的历法有太阳历和太阳历两种。所谓的太阳历,就是上古部落巫师及其国家的天官们在标准的日影测试平台上(古称“土圭”)中心树立一只标准竿(古称“髀”),去观察日影的周期变化情况。这样,古代的科学家们就计算出了太阳每沿天象南北运动轨道而循环一个周期,大约有365·25个太阳日。然后,部落与国家里的长老们再根据自己部落和国家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实际需要,去划分不同的节段,以计算生产生活的时节,这样,就产生了最早的“十月太阳历法”。“十月太阳历法”是按照“五”的单位去计算的,太阳相对于地球运动的周期循环交接点叫做“岁”,一个月为36个太阳日,1、2、3、4、5月的上半岁与6、7、8、9、10月的下半岁对称对应,一共就有360天,余下的5-6天为岁典日和时差调整日,也为人们的节日,一岁就是10月360天再加上5天的365日。同时,一岁又被分为八个节令段,其分别为“立春、立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岁首、除夕。”。古代夏太阳历法的岁首大约相当于现在夏历的十月初一,目前四川地区的部分羌族和彝族村落中还保持着这样的历法,这种历法由部落单位中的“比摩”(巫师,主管天文观察和节令时间计算者。)所掌握。所以,现在四川的羌族中还遗留着十分古老的在夏历十月初一“过年”的古老习俗。
所谓的太阴历,就是古人根据365个太阳日为一岁的参考系,再去计算出一岁中的月亮围绕地球发生的大约12个朔望月的变化,然后,古人再根据这12月去划分节段,这样,就把一岁的360个太阳日按照12整除,得到了每月30天的节令单位,余下5天太阳日同样是节日和历法调整日。古人将月亮在一岁中的大约12次朔望循环周期的交接点,叫做“年”,剩下的5-6天,就是人们祭祀祖先和迎接新春的节日时间,一年也是365天左右。
以上所说的“太阳历”和“太阳历”在中国历史上曾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夏的岁首大约为现在夏历的十月初一,商的岁首大约为现在夏历的十二月初一,周的岁首大约为现在夏历的十一月初一;秦朝与汉初实行的是古夏历,岁首是现在夏历的正月初一。夏、商、周、秦、汉初大概都探索过太阳历和太阴历的合成计算和使用问题,但是,这些研究成果现在已经不可清楚考证了。现在人们所熟悉的夏历是阴阳合历,可考证的最早的雏形是产生于西汉汉武帝时期的由四川阆中人落下闳等人在国家官方支持下而制定出来的“太初历法”,这部历法的最大特点有两个,一是其精确计算出了太阳岁日和月亮年日的复合运动差值数,实行了19年设置7闰月的插值法,这样,就寻找出了可以长期反复周期循环使用的日月复合历法,为国家和民众提供了一个可以稳定运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正统历法;二是这部阴阳合历的“太初历法”的制定原则是“天地人合一”三统的,为社会的农业生产生活与人们的养生医药需要寻找到了一个时空科学参考模型。可以这样说,西汉落下闳等人发明的“太初历法”,是人类文明文化的最重要的瑰宝,其重要的经济、文化、政治价值将是永恒的!
西汉落下闳等人发明了阴阳合历的“太初历法”以后,汉朝政府便正式将“元旦”定在了这部历法的正月初一,从此,中国汉族的节日就开始多起来了。太初历法产生以前,由于各地使用的历法不统一,各部落与各国家自然也就无统一的节日可言,而西汉太初历法出现以后,二十四节气等就正式产生了,我们现在说的全国都统一的“除夕、大年、正旦、元旦”等诸多节日和节令也才可以在中国大地上被广泛推广和使用了。同时,这部历法或者这部历法的“后代历法”们又被中国各少数民族所广泛采用,并对中国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所以,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太初历法”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共同文化基础,也是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友谊文化基础。“太初历法”应该是中国古代最为重大的无形知识文化遗产!
二,中国“春节”的来历
通过正规法律法规形式而将现在人们现在所使用的夏历的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仅仅起源于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公元纪年法”。这次于西元1949年召开的会议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把中国自汉晋以来就广泛实行的夏历(即太初历法和太初历法以后的阴阳合历历法)排到了“农历”的地位,而又通过正式的国家法规去启用了西元历法,好象人类有城市历法和农村历法的两种历法一般;同时,该次会议还把中国夏历的正月初一的“元旦节”(又名正旦节)改到了西元1月1日,而把原本夏历正月初一的“元旦节”改名成了“春节”。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当然,这里需要提示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之所以在1949年异常大胆的改动中国历史上的传统节日时间和名称,是有原由的,因为,早在辛亥革命以后不久成立的国民党政府,就已经正式颁布过全民使用西历的法规,国民党政府还曾在自己执政期间打着反封建迷信的旗号而多次颁布过取消中国传统节日和宗教场所的法规,甚至还动议过取消中医的法规。这就是说,中国历史传统中的“元旦节”之所以现在变到了西元一月一日这天,中国历史上的“元旦节”之所以变成为了现在的“春节”,应该是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界人士盲目模仿西方化的一种变异历史现象,不能够全怪当时中共政府的激进。
三,中国“元旦节”的来历
由于中国古代的各种资料都是将夏历正月初一称作“元旦节”或者“正旦节”,笔者甚至在清朝巨著《今古图书集成》中搜索不到任何“春节”的条目,所以,笔者下面对现在“农历”正月初一的“春节”的介绍,还是按照传统的夏历“元旦、正旦”名称去介绍,这点,请读者注意!
将夏历正月初一称之为“正旦”与“元旦”,究竟起源于何时,现在还不很清楚,但是,“正旦”一词的原意是“正月元旦”的意思,也是“正月旦、王者岁首”(《史记·天官书》)的意思,而“正旦节”的名称起源不会超过魏晋时期。这就是说,夏历正月初一为“元旦节”,是正统的中国历史节日概念。
由于现在占中华民族总人口93%的汉族是在秦汉朝原住民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的,历朝历代都有外族人汇入到汉族中来,所以,太初历法产生以后和国家正式将每夏历年的正月初一统一成为“元旦节”以后,中国汉族地区中的许多地区过元旦节的风俗还继续保留着自己原始部落文明的节日色彩,这就注定了中国各地元旦节的千姿百态和丰富多采特点!特别是中国各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也采用了汉族的夏历法以后,这样的元旦节就更是花样百出了。现在,中国境内在夏历正月初一“过年”的就有汉、蒙、壮、满、朝鲜、侗、白、瑶、黎、纳西、仡佬、布依、京等民族,中国周边国家的日本、越南、朝鲜由于也采用了夏历法,所以,他们的过年习俗与中国人也一样。藏族在吐蕃王朝时期也采用了夏历法,但是,由于夏历法是根据现在河南登封地区的时差所测定的,所以,藏历法与夏历有几日间的差异,其节令规律是一样的。前面说了,彝族和羌族还保持着过古老夏历年的习俗,所以,他们有在夏历十月初一过年的传统。
中国的元旦节(又称之为“过年”),是怎么样产生出来的呢?《今古图书集成·元旦部·三朝》说:“正月一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始犹如朝也。亦曰三朔。夏以平明为朝,殷以鸡鸣为朔,周以半夜为子。”。再由于中国古代汉字的“元、始、一、玄、圜”是通用的,都是天文词汇,这就是说,中国古人是把历史的时间和空间看成为是一个反复循环的园周运动关系式,所以,太阳历的岁首之日、太阴历的年首之日,每月的第一日,一旦在历法上重合就是“三朝会元”;而且,鸡鸣为旦,就是鸡鸣代表着新的一天的开始。所以,每年除夕的子夜的零时分,就是新“元旦”的节点日,这一天,就叫做“元旦节”。
现在,社会上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年”是一种怪物,每年的除夕,它们就要跑出来找人们的麻烦,于是,人们就要放炮仗轰它们走,这样,就是“过年”。这样的说法,大概是出于中国某个别地区中的带有道教符箓派驱鬼色彩的“过年”说法,不应该是中国正统的元旦节来历。无可否认,上古时代的每个节日,人们都要清洁环境而愉快过节,其中有些地区的清洁活动,由于受到了民间驱除鬼魅活动的影响,有放炮仗的习俗。同时,更多地方在除夕夜晚放炮仗,并非来自于驱除鬼魅的意向,而是以烧烤竹子节而放爆破声响,以代替鸡鸣声,以迎接新年的来临。
中国元旦节主要是来自于天文和人文中的农业生产节令数学划分,所以,中国历史上的绝大部分的节日,都是蕴涵着科学原理的。无可否认,这些节日中也穿插着一些宗教人文色彩和民俗色彩。比如,现在一些人认为中国的元旦节来自于上古部落中的“腊祭”民俗,就很有些道理。古代汉字,腊既蜡,所以,《郊特性》曰:“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现在,保持着古汉语色彩乃拇ǚ窖灾校
- 关键字搜索:
- 春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