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城日记:匆匆亦庄行
BBC中文网记者魏城报道,中共十六大明天闭幕,在这之前的三天,会议讨论不对海外记者开放,大概是因为讨论的都是重要、敏感的问题,如修改党章、中央委员会的构成等。海外记者们只好在会场外围"搂草打兔子",发挥"八仙过海"的不同本领。
今天据说是选举中央委员会,更为重要。大概是为了避免海外记者们"无事生非"、胡思乱想,大会新闻中心为他们找了点儿事儿干:组织港澳台和外国记者参观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关的通知还没有忘了按照接待中国国内记者的惯例提上一句:"中午在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就餐。"
反正大会去不了,呆在酒店里也没事儿,我决定随着新闻中心的大巴士到亦庄看看。
在新闻中心所在的梅地亚宾馆等车时,发现参观者也并非都是外记,也有中央电视台、《中国日报》等中国国内新闻媒体的记者。几位中国记者寒暄时,我听到一个摄影记者说:"我们领导今天让我多拍点儿老外。"
亦庄坐落在北京朝阳区和大兴交界的地方,原来是一片农田,用我们参观的公司之一"SMC(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彤的话说,"是一片老玉米地"。如今,该开发区的入区企业多达一千多家,其中三资企业294家。
此行还真像通知中说的那样,是"参观",而非"采访"。因为一个记者招待会接着一个记者招待会,走马观花似乎都谈不上,只能说是蜻蜓点水,所点的水面都是记者招待会,会上,已记不清姓名的领导、企业主管用中英文宣讲、提供一大堆反映成绩的统计数字、放幻灯片、与记者交换名片,记者们则抢着问一些言不及义的问题,然后被组织者打断提问,再匆匆赶往下一个记者招待会……
我有些后悔参加这类"参观活动"。但说句公道话,我还是看到了一些东西,也生出了一些感触。
坐着大巴士在开发区浮光掠影地浏览时,看到诸如可口可乐、宝马、三洋、诺基亚、拜耳等世界著名的大公司都在这个开发区设有企业,用开发区提供的宣传材料中的数字来说,入区的企业包括世界500强企业40多家、国际跨国公司60多家。就像我采访时乘坐出租车沿街看到的一座座豪华的商厦、酒店、写字楼,也引起我生出复杂的感触一样,说实话,这些年来,北京和中国的沿海地区在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和社会分层方面,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却一枝独秀,而且今天的中国仍然像一块磁铁,吸引着许多外国投资。
令许多海外记者、学者、观察家感到迷惑的是,所有这一切繁荣、发展和变化,又都是在权威式的政治体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出现的。当然,中国这二十多年来在政治方面也有变化,甚至相当深刻的变化,如中共早已经从一个号称代表工农利益的政党,变成了试图代表或考量各方精英利益的政党,但中共仍然拒绝实行实质性的民主改革,这一点应该是持各种不同观点的观察家们的共识。一方面,是控制严格的权威政治,另一方面,却是相当繁荣的市场经济,这两者是如何共处、并存的?今后又会并存多久?这些问题和这个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特组合,令国际上许多见多识广的记者和博学深邃的学者十分纳闷,百思不得其解。
再回到我们的亦庄之行。给我们介绍企业发展情况的日资企业"SMC(中国)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赵彤曾在日本留学,取得了工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当教授,后来又投身这家日本投资的企业。我们参观的另外一家中资企业"本元正阳基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则是由著名生物学家侯云德院士创办的,接待记者的总经理助理任勉还介绍了公司其他一些高层管理人员,名字太多,我基本上记不住了,但有一点我不会忘:他们大都有博士学位。当这些企业主管以一大堆统计数字向记者们轰炸时,我的脑海中却不知为何响起了前天采访的学者康晓光对中国现实的剖析之言:"中国的政治精英、经济精英、知识精英结成了联盟,有时这三个角色可能会并存一体。"
上述这些想法都是在匆匆的蜻蜓点水之间的一些联想。搞文字的记者可以天马行空地联想,但搞摄影、拍电视的记者就惨了。他们也不能总是拍记者招待会的会场啊!
走出"本元正阳基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记者招待会,法国电视二台的记者罗寿终于忍受不住了,用带着浓重法国口音的英语对大会新闻中心的工作人员发火说:"It's a joke! We are not tourists!(真是笑话!我们不是观光客!)"
新闻中心的工作人员们面面相觑。
吃完午饭,坐上回程的大巴士,罗寿余火未消:"我们是来采访的,但我们外国记者却成了中国记者的采访对象,闪光灯净对着我们闪,以显示外国记者关心中国建设的成就。"(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