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歌手大赛上某些歌手的羞怒
我没想到的是,歌手的出错率如此之高,好多并没想难住歌手的题目竟然大显神威,而且歌手事后对自己的无知不但不愧疚,反而对文化素质题目有点“恼羞成怒”。今年的全国电视歌手大奖赛,文化素质题的一部分是我出的。中央电视台的有关领导委托我出题时特意强调了两点:一是题目的难度要低,要限制在初中和小学的水平,我体会就是题目要具有常识性,要照顾歌手们的“学问”;二是题目要出得有意思,不要胡同里赶猪--直来直去,也就是说要具有一定的“观赏性”,不能连傻子也一答就对。这两点要求,分开来看都很容易,但是要结合到一起,对于出题者来说,是相当难的。可以说,这首先就是在考察出题者的“文化素质”了。歌手在台上三秒钟就答出的题,有的甚至是我30分钟才炮制出来的。
常识性的题目又要难住人,考人家2+2,企图让人家回答等于3,那就只有在题目的形式上动脑筋了。我想,对于那些真正掌握了常识的人,无论题目的形式如何花样翻新,他都不会上当,我作为出题者,也不应该“陷害”人家上当。文化素质考试应该是“水平考试”而不是“淘汰考试”,我所出的题目应该能够检验出谁是真正懂得答案的、谁是胡编乱蒙的。所以,出题的重点在于,让那些不知道答案的人很难“猜对”,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比赛的公平。
可是我的出题效果并没有完全达到。在“观赏性”这一点上,可以说是大获成功。在大奖赛期间,我得知许多并不懂音乐、从不关注这类节目的观众,也坚持每天收看。他们不是看歌手的演唱,而是专门看歌手答题。歌手一唱,他们就该做饭做饭、该洗衣洗衣。歌手一答题,他们就瞪着眼睛等着歌手出丑,然后开怀大笑。我6岁的儿子看到歌手回答说鲸鱼是鲨鱼的一种时,笑得满脸是牙,因为他3岁时就在电视上知道了鲸鱼是一种哺乳动物。我没想到的是,歌手的出错率如此之高,好多并没想难住歌手的题目竟然大显神威,而且歌手事后对自己的无知不但不愧疚,反而对文化素质题目有点“恼羞成怒”。有些歌手表示“艺术”与“文化”没什么关系,有些歌手辩解说当时太紧张,一下台就想起来了。反正没有一位歌手老老实实承认自己文化修养不够的。
我想,“艺术”与“文化”有没有关系,这似乎不用我在这里讲课,一个经常高唱“我爱你中国”和港台歌曲的歌手,竟然不知道日月潭在台湾,你还是不是中国人?大屏幕上明明唱的是“人说山西好风光”,如果你睁着眼睛愣说这是“河北”的歌曲,那你的那个“艺术”又体现在何处?连智商恐怕也值得考虑一下吧?“国子监”答成了“太子的学校”,这还算沾个10%的边儿,我真怕那歌手答成了“国家监狱”甚至“太监的一种”。说孔子写字时是写在“牛骨”上,这充分暴露出对整个历史进程的没有感觉,我们家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成员都知道是写在“竹简”上。这样的歌手如果问他是用什么部位唱歌的话,恐怕要说是用气管吧。
其实我对这届歌手的演唱水平倒是蛮欣赏的,对他们“文化素质”表现不佳也有心理准备。只是对歌手们的“羞怒”,我感到遗憾。按照他们的逻辑,考生如果因为“紧张”而没考上北大清华,那考试就应该不算数,或者凡是自称紧张者,每人加50分。按照他们的逻辑,一切有“专业”的人都不用有“文化”,聂卫平可以不知道围棋的发源地,张艺谋可以把“精卫填海”解释成“把大汉奸汪精卫扔进大海”,鲁迅可以认为康熙是乾隆的孙子……那时候,咱举国上下抛弃了“文化”的负担,一心一意地大话西游……那是一个如何惊人的噩梦啊。看来,应该羞怒的不是歌手,而是那些被歌手的耀眼光环所欺骗的“追星族”,是那些拥有常识的忠实的电视观众,是那些还懂得“文化”重于“艺术”的普通人。真是一番出题,几多悲鸣?恰如古人的那句警醒:“使英雄到此,有泪如倾!”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