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小留学生的故事:“越洋电话”与“头等舱”

 2002-06-11 19:43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常驻伦敦,时闻中国小留学生的故事。有这样两件事,让我听后不禁心头一震。

  一件是去年秋天听说的。在英国上大学的一个亲友的女儿对我说,她们学校里来了个高中毕业的中国女孩,早晨喜欢睡懒觉。她的爸爸妈妈放心不下,于是每天准时从中国打越
洋电话过来,把她从睡梦中叫醒,有时怕她睡回头觉,过一会儿再打一次电话来。据说,这女孩至今还离不了每天早晨越洋电话的铃声。

  另一件是今年初从当地华文报纸上看到的。一篇署名芳眉的短文,叙述了作者到希思罗机场接一名来英国读大学的女孩的经历。芳眉写道:她奉母亲之命去接一位广州好友的女儿。飞机准时降落了,芳眉的手机不停地响起来,一会儿是那女孩的父母,一会儿是那女孩的男友,隔几分钟就打来一次,问接到了没有。过了个把钟头,那女孩终于出现了,推着一大车行李。芳眉吃惊地问:“怎么带这么多行李?”那女孩说:“我坐的是头等舱,行李限量宽松很多。”芳眉把那女孩打量了一番,发现她的衣服、鞋子、背包和挂在脖子上的手机全都是名牌货。女孩似乎觉察到芳眉的惊讶,便解释说:“坐头等舱和公务舱的,很多是从中国来念书的。”

  听了这两个并非虚构的故事,我的心里沉甸甸的。不用说,两名女孩的家长是有钱的主儿,他们这样做也是出于一片爱心,前者怕女儿误了上课,因为送女儿来英国不是玩的,而是读书;后者则怕女儿旅途中受了委屈,因为从北京到伦敦的航班要飞十个多小时。但我还是禁不住地自问:做父母的如此娇惯孩子,对他们未来漫长的人生会有什么好处?

  记得有本书中写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好心的老人,在草地上看到一只蝶蛹,便把它带回家精心保护起来。过了几天,蛹里的幼蝶把壳拱破了一道缝,可挣扎了好长时间总出不来。老人急了,便为它做了个“手术”:用剪刀将蛹壳剪开,帮助幼蝶脱壳而出。蝶是出来了,但它是病态的,翅膀干瘪无力,总也飞不起来,不久它就夭折了。这时老人才弄明白,原来幼蝶必须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直到双翅足够强壮时才能冲破蛹壳,这是它生命的一个必然过程,缺少了这个过程,它就丧失了生命力。

  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和蝴蝶的出生有相似之处。少年吃点苦头,受些挫折,经历些磨难,可成为他们人生经历的财富,而且是比学业更重要的一笔财富。在一些发达国家,有不少人主张并实施对孩子的“挫折教育”,有的叫“吃苦训练”。他们深信一条:人在少年时不经历磨难是不幸的。即使一些腰缠万贯的富家子弟,也是白天上课,晚上打工,自挣学杂费。这倒不是为了省钱,而是这些孩子的家长想以此让孩子经受更多的磨练,以利于他们更好地把握未来,将来在社会上站稳脚跟。

  相比之下,我们不少中国孩子的家长,却至今没能走出关爱的误区。一次,我与一位英国朋友谈起上面的两件事,他惊愕得直摇头,觉得难以理解。他说,“七老八十的人尚能坐经济舱,十六七岁的孩子坐经济舱就委屈了吗?如果将来工作需要她坐比较拥挤的经济舱时,她能受得了吗?”至于那个喜欢睡懒觉的女孩,这位朋友认为,家长完全可以不去管她,等她耽搁了几堂课之后,自己就会想出办法来,比如买个闹钟什么的。

  究竟该如何待孩子?卢梭说过一句话:“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自己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自己,教他经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卢梭这番话讲了一个道理:磨难,对孩子不是坏事;恰恰相反,它对孩子的未来人生是不可多得的宝贵的财富。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williamhill官网 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