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外科不会开刀,内科不会看病

 2002-01-17 19:31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不久前,一桩医疗事故震惊沪上医院:某大医院主治医生在开一个常规阑尾手术时,居然开掉了病人的输卵管。几天前,再听说个“笑话”:某医院两位外科医生发生摩擦,其中一位有意“为难”,在手术台上把刀一撂,“这刀我不会开,请副主任医师亲自执刀。”可叹那位医学博士手中“没活”,当场傻眼。

毋庸讳言,“外科医生不会开刀,内科医生不会看病”这一现象,已在沪上年轻医生中渐露苗头。一位资深老医生因此感叹:“今朝我尽心竭力救治病人,明朝不知是否能有人为我解除病痛?”

上海大医院有个现象:一流人才重科研、二流人才扑临床、三流人才搞教学。为何抢做科研?名气响,被重视度高。问遍各大医院院长,重视科研带头人还是会开刀的医生?十有八九回答:优先欢迎科研实力强的医生。院长们的话也实在:衡量医院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在国际上发表的论文数,而非开刀的数量。这样的大氛围是年轻医生开刀、看病基本功缺乏的根子所在。

自己的“软档”在哪里,年轻医生并非不知道。一份针对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调查显示:69.1%的年轻医生认为最缺乏临床见习课程。市卫生局有关条例明确,实习医生实习期间开刀应达一定数量,可实际上,一年中有五六次上手术台的机会就不错了,上了台,充其量不过是剪剪线、缝缝皮肤而已。上台机会为何少?专业人士坦言,各大医院实行的“病人选医生”制度与实习医生的培养存在一定矛盾:经验丰富的医生被点率居高不下,哪有时间带学生?有精力带学生的医生,往往临床机会相对欠缺,自己的开刀、看病水平就不高,哪里带得出有本事的学生?

至于看病,学问更大。数天前,有位咳嗽病人去拍胸片,年轻医生看完片子后随意说出结论“是增生”。行内人自然明白:肺增生不算什么大病,可病人一听,吓得吃不下睡不着,脑子里联想的尽是“肿瘤增生”。
只是少了一句安慰的话,病人心中的感受“天差地远”。殊不知,病人界定一个医生“看病”好不好,很多时候看的就是这一句。年长医生被选率高,沟通技巧好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从另一个角度讲,医患矛盾很多其实就是沟通上的问题。如何解决年轻医生的“人文贫血症”?国外有个合理之处,即医学生除必须学习生物医学、临床技能等医疗课程外,行为和社会科学、交际技能和医学伦理等都是必修课,“如何与病人打交道”、“如何处理医患关系”、“如何体验病人心理”等课程更是重头戏。这一点,国内大可借鉴。

病家常常感叹,医术高、沟通好的医生太少。名医究竟应出自哪里?实验室还是论文堆?搞了十几年临床教学的仁济医院院长朱明德回答得斩钉截铁:应出自临床。离开病人,医生还有什么存在价值?一个医生,若没有足够实力来看病和开刀,“一切为了病人”岂非成了空话一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年轻医生,请务必先学会“开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williamhill官网 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