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在呢?
今天世界上大概没有多少人怀疑中国人的智慧。科学启蒙大概和民主的概念一样是随着1919年“五四”运动的兴起在中国传播开的,至今还没有100年的历史。中国人从愚昧到李政道先生和杨振宁先生1957年首次荣获诺贝尔奖经历了38年的时间。这期间军阀混战,国共分裂,八年抗战,国共内战,国家可谓动荡不安。然而从抗战胜利到李政道先生和杨振宁先生首获诺贝尔奖也只经历了12
年的时间。反观中共建国五十二年来,一个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都没有培养出来。有人可能会说前二十七年(1949-1976)都在搞运动,尤其是文革10年,整个国家都到了崩溃的边缘,哪里还谈得上发展科学。如果说前二十七年我们可以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为之辩护的话,可是从1977年到现在,世界上还有人比中国人对科学更崇拜的吗?从1978年到2001年这二十三年的时间
里,哪个国家的留学生有中国的留学大军庞大?可是我们当中有谁在学术上超过了李政道先生呢?这到底是为什么?
笔者认为毛病是出在教育体制上。中共建国之前(称为旧中国)中国的教育体制基本上是参照西方的,应该说是比较合理的。而旧中国的教育体制中最宝贵的东西是基本上做到了学术自由。这期间尤其是以蔡元培先生二十世纪初主持北大和抗日战争期间成立的西南联大为代表。李先生和杨振宁先生应该是这一时期的受惠者吧。反观国内的教育体制,学术自由不是受到政治的压抑就是受到金钱的腐蚀,当年方励之先生想在科大重新高举学术自由的大旗,最后也只好落得个“叛国”的下
场。
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基本上是封建社会科举制的延续。小学考初中,初中考高中,高中考大学。大学毕业了还要考研。这种为考试而考试的体制不知道扼杀了多少人的灵感。李先生称清华的学生是万里挑一,我想没有多少人怀疑这一点。可是当这群万里挑一的学子们迈进清华大门时,他们身上的灵气还存多少?我们中国人常常以分数的高低来衡量教育的质量,甚至用此来衡量学生的天赋。80年代不少
国内来的留学生们不断刷新美国大学博士资格考的记录,而九十年代那些在国内连重点中小学都考不上的小留学生一下子就在考试中比同龄美国学生高出1~2级的现象层出不穷。由此不少人得出结论:“美国不过如此”、“还是中国人聪明”等等。二十几年的时间不算短了,那些自命不凡的“精英”们又有谁能配得上大师、泰斗的资格呢?说到底,国内的那套教育体制毁了我们的“精英”。
目前国内考试的压力从高考转向了中考(初中考高中)。也就是说原来十七八岁孩子们承受的压力现在的孩子在十四五岁甚至十一二岁就要承受。笔者有一好友的儿子非常聪明,今年考上了湖北省数一数二的高中,还进了奥林匹克竞赛班。看看他的时间安排就知道现在的教育体制多么摧残人才:暑假没放完就提前一个月开学,一周7日天天有课(不包括自习),每天早上7点出门,晚上11点入睡,高
中三年的课程一年内全部讲完,剩下的两年时间集中精力准备竞赛。可怜的孩子一点自我都没有了,完全变成一台高效率的考试机器。难怪中国的高中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但清华也好,北大也好,从来就没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反观美国的西屋奖得主(现在改为英特尔奖),20%最终荣获诺贝尔奖。
遗憾的是不少生活在国外的家长们把国内的这套教育方法又用到了自己的子女身上。笔者常常听到家长们的抱怨:美国学校教的东西太浅,考试太简单,功课给得太少云云。课余时间美国孩子们大多数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而我们的孩子不是忙于完成父母布置的家庭作业就是沉浸在琴棋书画中。家长们往往忽略掉了孩子教育中最重要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中国的教育体制往往是在起跑线上就决定了学生的成败,而美国的教育体制则是在终点线才决定最后的输赢。笔者倒是欣赏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先生的话:在诺贝尔奖得主中学习成绩拔尖的只是少数,大多数都是中间或中下的。中国有这么多了不起的聪明人,只是希望我们做父母的多给孩子们一点自由发展的空间。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论李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