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在參觀展示文革暴力的博物館。(圖片來源:MARK RALSTON/AFP via Getty Images)
「五.一六」反革命陰謀集團是文革中的大冤案之一。1967年6月18日,北京鋼鐵學院張建琪、北京外語學院劉令凱等人組織了一個紅衛兵組織,全稱為「首都五.一六紅衛兵團」(簡稱「五.一六」),組建時不到100人。其宗旨是炮打周恩來,認為周為「二月逆流」的黑後臺。由於「五.一六」炮打的是忠實執行毛澤東文革路線的周恩來,該組織的活動立即受到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的關注。
論組織規模,「五.一六」其實很小而且影響甚微,但1967年9月8日,毛澤東在《人民日報》發表的文章中加了一段話說:「……所謂『五.一六』的組織者和操縱者,就是這樣一個搞陰謀的反革命組織。應予以徹底揭露」。第一次公開在報刊上提出要在全國徹底揭露「五一六反革命陰謀集團」。隨之「五.一六」被取締,張建琪、劉令凱等人被逮捕,押送至天津勞改農場改造。
1968年,中共中央成立清查「五.一六」專案領導小組,1970年1月3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打擊反革命破壞活動的指示》,進一步在全國大規模地開展清查「五.一六」運動。
3月27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清查「五.一六」反革命陰謀集團的通知》。儘管這個通知要求糾正擴大化傾向,制止搞逼供信和採取體罰或變相體罰的手段,並提出「要擴大教育面,縮小打擊面」,但是,通知又提出:「國內外階級敵人同我們的鬥爭是很複雜的,反革命祕密組織決不是只有一個『五一六』」,鼓動人們去抓更多的「反革命」,該文件並未明確規定『五一六』分子的標準和界限。當時,中共指示,凡是有「三指向」(將矛頭指向以毛主席為首的黨中央,指向「三支兩軍」,指向新生事物「革命委員會」)行為的人,就要在這個運動中清查。所謂的「三指向」其實是可以做出多種解釋的,這使清查具有了很大的隨意性;而「三指向」與以往的「反革命」罪不同的是,它很容易被延伸到「文革」中最活躍的造反派身上。因此,很自然地「清查」運動的矛頭就指向了在校大學生裡文革初期的積極份子。從吳德的話也可證實這一點。他說,「就是通過這次清查,把『五大領袖』(文化大革命初期,聶元梓、蒯大富、韓愛晶、譚厚蘭、王大賓五人曾經被稱為學生造反派「五大領袖」)拿下來的,批判、查清了他們的罪行,然後把他們下放去勞動改造」,中共利用紅衛兵造反達到目的後,就丟棄,1971年2月8日,經毛澤東批准,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建立『五一六』專案聯合小組的決定》。
文革暴力搞得人们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圖片來源: JEAN VINCENT/AFP via Getty Images)
在從1970年初至1974年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的清查「五.一六」分子運動中,全國約有300萬人被打成「五.一六」分子,連同受牽連的家人超過千萬。
在北京地質學院,物探系總共只有120多名教職工,其中108人被打為「五.一六」分子,該校數名師生被整死。
外交部3,000名職工,竟有1,500人被打成「五.一六」分子。許世友在南京抓了20多萬名「五.一六」分子。在清查「五.一六」分子運動中,其速度之迅猛、打擊之面廣、鬥爭之殘酷,手段之殘酷,時間之漫長,逼死逼瘋逼殘的人之多,為文革其他運動所罕見。
在「深挖」中,毛澤東不斷髮指示:罪行不在大小,關鍵在於態度;革命的學生要聯合,打倒反革命「五.一六」;林彪則發指示:抓「五.一六」一個都不能放過;在這「一個都不能放過」的指令下,寧可錯抓百萬,不可放走一人,許多甚至沒有聽說過「五.一六」組織的人被搞得家破人亡,妻離子散。
具有諷刺性的是,日後有些清查「五.一六」專案領導小組的領導和骨幹,如陳伯達也被列為「五.一六」陰謀集團的操縱者,「9.13」事件後,林彪被名列操縱者的首位,深挖「五.一六」的江蘇省革委會副主任的遲明堂,後來也被打成「五.一六」分子,中共中央「五.一六」專案組辦公室主任、公安部長李震自殺身亡。
責任編輯: 紫萌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