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秋分5不吃 吃了秋難安」 5不吃指啥?告訴家人要忌嘴(組圖)

 2025-09-23 11:3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俗語 秋分 健康 忌嘴 飲食禁忌 養生智慧
「秋分5不吃,吃了秋難安」,5不吃指啥?告訴家人要忌嘴。(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秋分時節,涼意漸濃,民間俗語有「秋分5不吃,吃了秋難安」的說法。這「5不吃」究竟指哪些食物?為何秋分時節要特別注意飲食禁忌?讓我們一起來探究其中的養生智慧,為家人健康把好「入口關」。

秋分5不吃 吃了秋難安」,5不吃指啥?

1、不吃寒涼瓜果,護脾胃陽氣

秋分後「一場秋雨一場寒」,西瓜、甜瓜等夏季消暑瓜類已不適合此時食用。

中醫認為「秋瓜壞肚」,西瓜性寒,易損傷脾胃陽氣,引發腹瀉、腹痛。尤其脾胃虛寒者,若貪食冰鎮西瓜,更會加重手腳冰涼、食欲不振等症狀。

建議:用蘋果、梨(煮食更佳)、石榴等應季水果替代,既潤燥又護脾。

2、不吃辛辣燥熱之物,防「秋燥傷肺」

生薑、花椒、烈酒等辛溫發散的食材,在秋分後需減少攝入。

傳統養生強調「秋冬養陰」,辛辣食物會加速體內水分流失,加重口乾舌燥、皮膚干癢等秋燥症狀。例如秋季咳嗽人群若大量吃薑,可能刺激呼吸道黏膜,導致症狀遷延不愈。

建議:可改用百合、銀耳、蜂蜜等滋陰潤肺的食材,搭配少量山藥健脾,形成「潤而不膩」的飲食結構。

3、不吃肥甘厚味,減輕腸胃負擔

紅燒肉、油炸食品等高脂肪、高糖食物在秋分後應節制。此時人體代謝逐漸轉向「收藏」模式,過度攝入油膩食物會增加腸胃負擔,引發消化不良甚至血脂升高。

民間「貼秋膘」習俗需科學調整,建議選擇鴨肉、魚肉等低脂高蛋白肉類,搭配蓮藕、南瓜等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達到「輕補」效果。

4、不吃未熟秋果,避免「秋瀉」風險

秋季是柿子、山楂等果實成熟季,但未完全成熟的果實含大量鞣酸,與胃酸結合易形成硬塊(胃柿石),導致腹痛腹脹。尤其空腹食用風險更高。此外,生吃銀杏(白果)可能引發中毒,需徹底煮熟並去芯。

建議:柿子去皮後與粳米同煮為粥,山楂曬乾泡水,既能保留營養又安全。

5、不吃隔夜生冷,杜絕細菌滋生

秋分後晝夜溫差大,剩菜剩飯更易滋生細菌,涼拌菜、刺身等生冷隔夜食風險更高。此時人體抵抗力相對較弱,食用後可能引發急性胃腸炎。建議飯菜現做現吃,海鮮類必須徹底加熱,涼菜可改用溫拌方式(如溫拌木耳)。老人兒童可適當飲用小米粥、南瓜粥等溫養胃氣。

俗語 秋分 健康 忌嘴 飲食禁忌 養生智慧
秋分飲食調整是順應自然節律的智慧。(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秋分飲食三原則:平衡、應季、漸進

1、陰陽平衡:遵循「燥則潤之,涼則溫之」原則,避免極端。

2、就地取材:北方多吃小米、紅棗禦寒,南方可用荸薺、甘蔗清熱,因地制宜。

3、循序漸進:從初秋的「潤燥」逐步過渡到深秋的「溫補」,避免突然大補引發不適。

秋分飲食調整是順應自然節律的智慧。正如《飲膳正要》所言:「四時欲得適時味,五臟各有所宜。」

在這個晝夜均分的節氣里,通過科學忌口與合理搭配,既能防病於未然,又能為冬季健康打下基礎。也請將這份飲食指南分享給家人,讓傳統養生智慧在現代生活中繼續煥發光彩。

責任編輯: 笙歌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