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伯多祿大教堂 (图片来源: 公用领域 維基共享資源)
在萬人仰望的聖伯多祿大教堂陽台上,一位白髮、面容平靜的男子緩步走出。他舉起右手,向世人致意,鐘聲響起,掌聲四起,這一刻,他不再只是美國芝加哥出身的普瑞弗斯特樞機,而是天主教第267任教宗——良十四世(Leo XIV)。
他是歷史上第一位美國籍教宗,但他的故事,不只是關於「第一」這個頭銜,而是關於一個平凡人如何用信仰、服務與謙卑,走上神職的巔峰。
從芝加哥的街道,到南美叢林
1955年,羅伯特·普瑞弗斯特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一個普通家庭。他從小不是那種「天選之子」,沒有顯赫家世,也非神童,但他對教會生活總有一種安靜的依戀。青年時期,他加入奧斯定會,一個以簡樸與智慧著稱的修會。
真正改變他命運的,是一次遠赴南美的傳教行動。那時,他被派往秘魯的貧困村落,從一個美國中產階級的神父,成為說西班牙語、懂當地土著文化的「普神父」。
在那裡,他幫助當地人修建學校、設立診所,還學會了如何在政治不穩與社會貧困的條件下,堅持福音的力量。他不是高坐講壇的神父,而是赤腳走進泥濘、與人民同甘共苦的牧者。
這一段傳教經歷,為他日後的教會觀念奠定了根基:信仰,不是權威,而是陪伴。
教廷內的重責大任:方濟各的欽點
普瑞弗斯特在秘魯的貢獻讓他晉升為該國總主教,更進一步被調回羅馬。2023年,教宗方濟各任命他為主教部部長,這是教廷內少數能直接影響全球主教人事的重要職位。
這意味著,普瑞弗斯特開始成為教會內部改革與傳承的關鍵人物。他不僅被看作方濟各改革路線的繼承人,也被視為「潛在的下任教宗」。
許多人認為,他被方濟各提拔,是因為兩人理念相似——都重視南方世界,都主張一個更謙卑、貼近基層的教會。
良十四世:延續和平與正義的名字
當普瑞弗斯特選擇「良十四世」為自己的教宗名號時,外界立即解讀其深意。「良」這個名號在天主教歷史中,常與改革、慈愛與社會正義緊密相連。
他是否將延續良十三世倡導的「勞工權益」?是否效法良十世時期的文化開放?這都令人期待。
但可以確定的是:一位曾與秘魯貧民一同走過艱困歲月的教宗,不會對世界的苦難視而不見。
信仰的力量,能從芝加哥走到羅馬
普瑞弗斯特的故事,是一個時代轉變的縮影。天主教過去以歐洲為中心,如今卻由一位美國人、也是南美「半個自己人」,成為全球信仰領袖。
他的當選不只是制度上的改變,更是一種訊息:真正的神職,不在於你來自哪裡,而在於你願意走多遠,為世界的靈魂服務。
他曾在祕魯山區搭乘驢車,也曾在羅馬辦公室閱覽教會文件,如今,他坐在聖伯多祿寶座上,承擔起全球超過13億信徒的期待。
這位來自芝加哥的「神職旅人」,將會如何書寫良十四世的篇章?全世界正拭目以待。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