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於2024 年7 月3 日在阿斯塔納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SCO) 成員國領導人峰會期間會見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5月5日訊】(看中國記者尹華綜合報導)中共黨魁習近平即將於5月7日至10日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並出席莫斯科紅場紀念蘇聯衛國戰爭勝利80週年的閱兵儀式。這一舉動在當前俄烏衝突持續、地緣政治緊張的背景下,無疑將全球目光聚焦於中俄關係的深化以及潛在的風險與挑戰。時評人吳建民認為,習近平此行不僅是對中俄戰略夥伴關係的再確認,更是一場充滿風險的地緣政治豪賭,其背後折射出全球新格局下的複雜博弈。
美將軍:中共即將崩潰 習近平恐成最後執政者
美國退役空軍將軍布萊恩‧霍爾特(Blaine Holt)近日在《新聞週刊》(Newsweek)撰文指出,中共正面臨崩潰,習近平恐成其最後執政者。習近平以反腐為名清洗軍方,卻連忠於己的1300多名軍官與80多位將軍也遭清除。霍爾特認為,軍委副主席張又俠或成反制習的力量,而習迷信《推背圖》預言,恐懼其中暗示的政變與暗殺風險。
中國經濟斷崖式下跌,城市失業率飆升,逾萬家工廠關閉,富人與外企紛紛撤離。川普上臺後的關稅政策使中國GDP預計下降3%,加劇習近平的執政壓力。霍爾特指出,習的封鎖政策、房市崩潰與高度監控社會,使中國倒退至1979年水平,內部異議聲浪高漲。
霍爾特警告,中共可能以軍事行動轉移焦點,誣衊美國為問題根源。他呼籲川普堅持強硬政策,防止中共利用妥協爭取喘息,同時警惕其內鬥與冒險行為。中共的滲透與操控全球項目雖傲慢,但經濟與軍事困境使其難以招架美國的貿易重擊。
習近平紅場閱兵的象徵與現實
習近平5月初將赴紅場閱兵發生在以上的背景下。
吳建民說,紅場閱兵作為俄羅斯紀念衛國戰爭勝利的傳統活動,歷來是展示其軍事力量與國際影響力的重要舞臺。然而,在俄烏戰爭進入第三年的當下,2025年的閱兵活動顯得格外敏感。俄羅斯總統普京宣布於5月8日至11日實施單方面停火,試圖為這場國際盛事營造和平氛圍,吸引包括習近平在內的多國領導人參加。然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明確拒絕停火,並公開警告,無法保證5月9日赴莫斯科的各國領導人安全。此言一出,立即引發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吳建民指出,澤連斯基的警告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對當前俄烏衝突現實的直接反映。俄烏戰爭的持續使得莫斯科的安全環境充滿不確定性,紅場閱兵作為高調的公開活動,無疑成為潛在的襲擊目標。從恐怖主義到地緣政治對手的針對性行動,甚至俄羅斯內部的反對勢力,都可能利用此次活動製造混亂。更令人擔憂的是,歷史上不乏領導人在閱兵式上遭遇刺殺的案例,例如1981年埃及總統薩達特在閱兵式上被刺身亡的慘劇。這一事件至今仍是各國領導人參加類似活動時的心理陰影。
習近平選擇在此時訪俄並參加紅場閱兵,無疑是在向世界展示中俄「無上限」戰略夥伴關係的堅定立場。然而,吳建民認為,這一高調姿態也讓習近平置身於巨大的安全風險之中。無論是來自極端組織的恐怖襲擊、烏克蘭及其盟友的情報活動,還是俄羅斯內部的潛在不穩定因素,都可能對此次訪問構成威脅。更重要的是,美國和以色列等西方國家在情報共享上的態度,將直接影響中俄能否有效應對潛在風險。如果這些國家選擇沉默,習近平此行可能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
中俄聯手的戰略意圖
習近平此次訪俄不僅是為了參加閱兵,更是一次具有深遠戰略意義的國事訪問。自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以來,中俄關係在國際制裁和地緣政治壓力下進一步深化。雙方在能源貿易、軍事技術和國際事務中的合作日益密切,試圖共同對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吳建民分析,習近平此行有三大戰略意圖:
首先,鞏固中俄同盟,展示團結。紅場閱兵作為俄羅斯的重要政治符號,習近平的親自出席是對普京的強有力支持。這不僅回應了普京試圖打破國際孤立的努力,也向世界傳遞了中俄聯手抗衡西方的信號。尤其是在當前美國對華政策趨於強硬、俄羅斯面臨多重制裁的背景下,這一聯盟的象徵意義尤為重要。
其次,應對國內壓力,強化領導形象。吳建民指出,習近平此行也是對國內政治局勢的回應。通過高調參與國際事務,習近平試圖彰顯其作為全球領袖的地位,鞏固國內對其領導的信心。尤其是在經濟挑戰和社會穩定問題日益凸顯的當下,這種國際亮相有助於轉移國內焦點。
最後,試探西方底線,影響全球格局。習近平的訪俄行動無疑會被西方視為對俄烏衝突的間接表態。吳建民認為,中國試圖通過此次訪問試探美國及其盟友的應對策略,為未來在台海、東海等問題上的博弈積累籌碼。然而,這也可能加劇西方對中俄聯盟的警惕,進一步推動北約和其他聯盟的軍事部署。
風險與挑戰的多重維度
儘管習近平的訪俄行動有其戰略考量,但吳建民強調,此行面臨的多重風險不容忽視。首先是恐怖主義威脅。紅場閱兵作為高價值目標,可能吸引伊斯蘭國等極端組織的注意。過去,俄羅斯曾因車臣問題多次遭受恐怖襲擊,儘管近年來反恐措施有所加強,但恐怖組織的行動往往出其不意,難以完全防範。
其次,地緣政治對手的針對性行動是另一大風險。烏克蘭及其西方盟友可能將紅場閱兵視為對俄施壓的機會。澤連斯基的公開警告已經表明,烏克蘭可能通過情報活動、無人機襲擊或網路攻擊等方式干擾閱兵。吳建民特別提到,美國和以色列在情報領域的技術優勢可能成為關鍵。如果這些國家選擇不與中俄共享情報,甚至暗中支持破壞行動,習近平的安全將面臨更大挑戰。
此外,俄羅斯內部的反對勢力也不可忽視。儘管普京的統治看似穩固,但國內的反政府團體或極端分子可能利用閱兵的國際關注度製造事端。同時,中國國內的少數民族問題,如新疆或西藏的潛在不滿,也可能通過跨境行動對習近平構成威脅。這些因素雖然看似邊緣,但其潛在破壞力不容小覷。
最後,意外和誤判的風險同樣值得關注。在高度緊張的地緣政治局勢下,情報誤判或軍事行動的誤操作可能引發連鎖反應。例如,無人機的誤判、電子干擾的失誤,甚至人群踩踏等意外事件,都可能導致嚴重後果。吳建民提醒,2015年紅場閱兵曾因導彈系統起火引發全球關注,這類意外在高壓環境下更容易發生。
國際社會的態度與影響
習近平訪俄的消息一出,國際社會的反應呈現兩極分化。一方面,部分發展中國家和中俄的傳統盟友對此表示支持。例如,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截至4月中旬,已有17位來自亞洲、非洲、中東和南美等地的領導人確認參加閱兵活動,顯示普京的國際號召力依然存在。另一方面,西方國家普遍持保留或反對態度。德國已明確拒絕派代表團參加,匈牙利、斯洛伐克和塞爾維亞等傳統親俄國家也因各種原因缺席。甚至連印度總理莫迪這樣的俄羅斯盟友也以國內事務為由婉拒參加,顯示出對安全風險的普遍擔憂。
吳建民認為,西方國家的缺席進一步凸顯了紅場閱兵的「陣營化」特徵。習近平作為主要嘉賓的出現,將使此次活動更像是一場中俄及其盟友的「秀場」,而非真正的國際盛事。這可能加劇全球地緣政治的分裂,推動世界向「新冷戰」格局邁進。同時,西方媒體和情報機構可能藉機渲染中俄聯盟的威脅,為進一步的制裁和軍事部署尋找理由。
歷史的教訓與未來的展望
回顧歷史,閱兵式作為政治和軍事展示的舞臺,常常伴隨著高風險。吳建民特別提到,1981年薩達特遇刺事件不僅震驚世界,也改變了各國對閱兵安保的重視程度。此次紅場閱兵的安保工作將由俄羅斯聯邦安全局和軍方聯合負責,措施包括清場、反恐排查、防空系統部署等。中方也將派出由中央警衛局領導的安保團隊,與俄方共享情報,力求將風險降到最低。然而,吳建民警告,任何安保措施都不可能萬無一失,尤其是在當前複雜的國際環境下。
展望未來,習近平此次訪俄的影響將遠超閱兵本身。中俄關係的深化可能為雙方在能源、軍事和科技領域的合作開闢新空間,但也將加劇與西方的對抗。吳建民呼籲,中國應在支持俄羅斯的同時保持戰略克制,避免被拖入俄烏衝突的泥潭。同時,國際社會應以對話取代對抗,推動俄烏衝突的和平解決,為全球穩定創造條件。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