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漢字讓康熙帝沒有跪拜孔子?(組圖)
孔子的墓碑前面有一座矮牆,傳說是與康熙帝有關。(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您知道孔子的墓碑前面,為甚麼要建造一道矮牆來遮住墓碑呢?而且還只是遮去了三分之一,讓墓碑顯露出的字樣為「大成至聖文宣干」。到底為甚麼要將「王」字最底下的那一橫給遮擋住呢?傳說是與康熙帝來祭拜孔子墓之行有關。
孔子的墓碑有玄機
實際上,在上古時代都是「有墳無墓」的。所以,那時孔子的墓地並沒有成墳的土堆,倒是有兩座石碑,孔門弟子們都是待在那裡為孔子守墓,而孔鯉、孔伋等等孔家後裔也都相繼結塚安葬在那裡。
歷代帝王持續追封追諡並封賜田地、墓田、增建殿堂後,導致孔子的墓地在清代時,已經擴展至3000多畝的墓園,並被世人稱為「孔林」或「至聖林」。據悉,在孔林中,孔氏家族的墳塚就有萬餘座,墓碑4003座,歷代石像或石儀85對,古建築116間,林牆則有5591米。由於孔林中又有大批著名的漢碑、明清書法大家親筆的墓碑,所以那裡已成了碑林。
孔子墓前有一座寫著「大成至聖文宣王墓碑」的墓碑,可是前方又多了一道矮牆,把墓碑上的字給遮成了「大成至聖文宣干」七大字。您可能會覺得奇怪,墓碑是供人觀看的,可是為甚麼要建蓋這一道具有影壁(又稱照壁、南牆)遮蔽視線的功效的矮牆來檔碑字呢?害得最下面的「墓碑」兩個字不見了,連「王」字都被遮擋成為了「干」字。
孔子墓碑上書:「大成至聖文宣王」,可是卻被一道矮牆給擋住了王字。(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矮牆擋孔子墓碑有兩種傳說
據說目前公認的主因是為了不讓皇帝見到碑上的「王」字,而產生不快和尷尬。民間亦流傳兩種相關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前往孔林準備祭拜孔子時,忽然停止動作,沒有真的跪拜下去。康熙只是尷尬地站立著,文武百官都不知怎麼回事,只是呆愣著。這時,孔子的第六十四代孫孔尚任隨即明白原由,他馬上派人拿來一匹黃綢,將「文宣王」這三個字給遮蓋,並添加「先師」二字,使得墓碑成為「大成至聖先師」。康熙帝見狀,才又開始祭拜起孔子來。為了避免再度發生相似情況,孔子的墓碑前就建造了這道矮牆。
第二種說法與第一種說法類似,只是遮擋「王」字的做法不同:孔子後人要求工匠把「王」字的那一直豎拉長,致使日後再有帝王來祭拜孔子時,也可以因為從正前方見不到完整的「王」字,而省掉不必要的窘況。
除了上述兩種,民間還流傳其他傳言。雖然都煞有其事,可都不是出自於史籍。不過,孔子的墓碑與前方的矮牆如此設計,應該是有特殊用意的。據研究者考察,得出兩項有趣論點。我們先來瞭解為甚麼要拉長「王」的一直豎。
研究者推論傳說應有理
從文字學與書法學的研究角度來分析,「王」字那一直豎刻意拉長之說,其實是不合理的。金文中的「王」字,類似於小篆中的上兩橫間距小,而下兩橫間距大的寫法。孔子墓碑上的「王」字,是標準的小篆寫法,故不屬刻意拉長直豎之說。
接下來則是研究者推論出的第二種說法。
史籍雖然不曾記載康熙首次祭拜孔子就因「王」字而不願下跪禮拜,但這一種說法其實是有道理的。不過,實際的問題應該不是在於那一個「王」字,而在於封號。墓碑上的封號「大成至聖文宣王」是元代第二位皇帝元成宗鐵穆耳所封賜的,墓碑上的字則是明代官吏黃養正所題寫。重點就在這裡,因為清代朝廷也有給予孔子新的封號!
在順治二年,順治帝又給予孔子新的封號--「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只是墓碑上依舊是由明代人所題寫的元代封號。所以,康熙在見到孔子的墓碑時,自然是覺察到上頭並不是先帝給予的新封號,因而選擇站立不動,直至旁人適時處理。
研究者表示,帝王可能是因為封號問題而不躬拜的這種推論,其實是與傳說中的「遮住『王』字,後寫上『先師』兩字」相互吻合的。而且,文物是不能因為改朝換代而隨便毀改的。孔子後代應是在康熙拜祭之後,又在墓前加上了一座奇特的矮牆,再加上又有百姓為此事添枝加葉或自行臆測背後因素,才逐漸衍生出一些似是而非的民間傳說了。
無論實情究竟如何,康熙因為一個「王」字而不跪拜孔子的這一則傳說,已經在民間流傳開來。很多人都已經認定這就是事實。不過,細細探論,一道矮牆將墓碑遮擋成了「大成至聖文宣干」七大字,仍十分有意思的。若您能親身走一遭,不妨與友人討論討論,或許您能另生他想呢!
《康熙南巡圖》(局部)。(圖片來源:大都會博物館)
參考資料
楊加深〈孔子墓碑的傳說與真相〉(騰訊網)
〈魏谷:孔子、歷史和中共(一)〉(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