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豫園集市。(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4年9月27日訊】臺北—中國十一長假在即,上海市政府宣布,將自星期六(9月28日)起發放總額5億人民幣(約美金7,122萬元)消費券,以刺激服務業景氣,但上海市民似乎並不領情,因消費券使用設限,如「滿額折抵」、「先到先領」等,遭網民大批毫無誠意。
學者認為,上海消費券的性質接近「折扣券」,既非普發、又設定消費門檻,恐效益有限。
中國經濟疲軟,民眾普遍消費降級,就連一線城市也不例外。上海市政府星期三(9月25日)率先宣布,將投入市政資金人民幣5億元,面向四大服務領域,發放「樂‧上海」消費券,其中分配額分別為餐飲業的3.6萬億人民幣、住宿業的9000萬人民幣、電影業的3000萬人民幣及體育活動的2000萬元人民幣,首批票券從本週六即可開始申領。
但消費券使用設有滿額減免門檻,如餐飲消費滿300元人民幣折50元,住宿滿1200人民幣折300元等,猶如百貨公司週年慶優惠。據官方媒體《解放日報》9月26日報導,這四類消費券將分兩階段發放,「先到先得」領取,並通過四個不同的支付、票務平臺發放。
消費券「淘寶化」 上海民意炸鍋
對此利好措施,上海市民卻多不看好,不願具名的上海市民楊小姐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批評,上海市政府「淘寶用多了,開始照進現實了,太搞笑了,一點誠意都沒有,不可能促進消費。」
她還擔心,上海市政府用納稅人的錢亂灑幣,恐變相拿去補貼商家。
中國社媒微博也湧現質疑聲浪。
上海網民「happymiracle09」發文批評上海市政府「不捨得就不要發,又想刺激老百姓消費,又不捨得放水」。
另一位上海網民「kidsmamdad童裝」也吐槽稱,現金比消費券好使,他寫道:「發錢啊!大哥,老是想最少的支出獲得最大的回報,當人傻啊。」
還有上海網民「豌豆多多哦」則質疑上海市政府發消費券的「善意」,她寫道:「為什麼每次發放都遮遮掩掩,告訴你補貼、不告訴你在哪兒領?」
就連外省市的民眾也對上海市政府的惠民政策看不上眼。
位於廣東的微博網民「比叡咖哩改三」寫道:「地方政府(上海)自己搞的,想刺激下消費又沒多少錢,又怕得罪其他地方和中央。」
民眾要提升消費能力而非增加消費
位於臺北的臺灣智庫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吳瑟致表示,上海發「折扣型」消費券,意在藉定向消費拉抬特定領域的景氣,但效益恐極為有限,因為上海消費券採「先到先得」限量模式,而非普發,就是鎖定有消費力的對象,以立即達到數字績效,這符合中共統治的短線操作慣性,然一旦設有消費門檻,市民的接受度恐不高。
另外,他說,上海消費定錨生活娛樂業、且銷帳模式應是:民眾先消費,店家給折扣後,再憑券向政府領取補貼,但存有弊端空間,恐遭不肖店家變相漲格,再進行折扣,以維持較高利潤。若有這類情事,消費者則當冤大頭,最後並未享有任何實質,至於代墊折扣的店家最後是否能向政府方面拿到補貼,也是變數。
吳瑟致告訴美國之音:「中國民眾現在並不想增加消費,而是要提升消費能力,這完全是不一樣的概念。這個(消費券)政策恐像石頭一樣,投到水裡面,沒有任何效果。中國現在結構性的問題非常嚴重,不是只有用消費來解決消費。」
吳瑟致表示,上海是中國國際化城市的指標,也發展出許多龍頭產業,因此若連上海都得靠發消費券刺激景氣,這凸顯出上海做為中國經濟領頭羊的地位已被撼動,也代表其他中國城市的景氣恐更差。
消費券拉抬消費,效果僅曇花一現
上海早於2022年8月就曾發放過總額人民幣10億元的消費券。當時因疫情封城重創經濟,上海市政府以「在線報名、搖號中籤」的方式發放電子消費券,以促進消費。
對此消費券措施,位於北臺灣桃園的龍華科大助理教授賴榮偉認為,僅能促進短期消費,無法扭轉中國經濟長期結構性的滑坡。
他說,上海消費券限制多,效果如「百貨公司週年慶」,吸引力有限,且中國消費者現多儲蓄、少花錢,消費降級的趨勢下,最先砍的就是不必要的娛樂支出,因此,會為了50元的折扣、而多花250元的人,應該為數不多。
賴榮偉告訴美國之音:「消費券用完之後,人民一樣不消費,(效果)就是曇花一現了,只是把這個(景氣)狀況回春一下下,治標不治本。」
上海發放消費券,恐意在向世界展示,中國經濟並不像外界所評估地那麼悲觀,但賴榮偉認為,上海此舉反而暴露出中國經濟的嚴峻程度,就像中國各級政府一樣,已經「不藏了」,開始積極救經濟。
不過,他說,上海消費券只是為因應十一長假的短期刺激政策,且只限上海單一城市發放,無法帶動太大消費熱度。
美國之音原文鏈接:《上海率先撒幣5億發消費券 中國網民卻多不領情》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