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圖片來源: Pedro Pardo - Pool/Getty Images)
【williamhill官网 2024年9月8日讯】(看中國記者王君綜合報導)近日英國「經濟學人」期刊稱,現今中國經濟面臨的一大問題,就是資訊遭到強力管控、高度集權政治控制、國家安全優先,還有建立於「恐懼」上的治理文化,這容易使領導層所仰賴的內參系統趨於失靈。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於近日發表的文章提及,歷史的經驗顯示,資訊的自由流通是有助提升決策的品質,且降低重大失誤的發生機率,還能促進社會的演進,以及提升國家整體應對挑戰能力。
在1990年代晚期與2000年代,中國的領導層曾經試圖藉由「既部分開放且維持控制」的治理方式,以避免重蹈蘇聯瓦解覆轍。但隨著科技的發展,有部分的「忠黨愛國」之士認為,大數據和人工智慧(AI)等新技術,將會有助於替最高領導層來打造一個高科技、高效率和全方位的「開明集權」計畫,以及治理系統,來實踐蘇聯未能達成的理想。
然而,據「經濟學人」分析,現今的情況是,中共有可能就如蘇聯一般,且證明專制統治效能低落。
「經濟學人」表示,為了維持在政治領域上的主導地位,蘇聯領導層進行無情管控、壓制各項的資訊,甚至最後連領導層本身皆失去對於真實世界的準確掌握。如今的中國經濟面臨了類似的問題:經濟政策是依據什麼資訊來擬定,而這些的資訊有多可靠、準確和貼近現實?另外,政府到底知道哪些是一般人不知道的事?
近日「經濟學人」刊登了一系列文章,並分析中國經濟所面臨的根本問題,側重資訊流通與資訊品質對於決策過程的影響,還對中共黨國機關的「內參」系統也有不少著墨。
根據文章指出,中國官方經濟數據一向都不乏缺陷,前國務院的總理李克強即曾經質疑它們的準確性。但近年情況更持續惡化,其中包括了數據相互矛盾兜不攏,而致使美國財政部曾尋求中國官員提出解釋。有部分資訊不只發布頻率下降且經過「調整」,而必須遭「壓下來」的「敏感資訊」亦越來越多,且對外界公開的內容,已經越來越與現實並不符的趨勢。
「經濟學人」表示,當經濟越脆弱,就有越多的資訊被壓制;就算是親官方的「權威人士」所發表意見,如果他們對於資訊的詮釋沒有經過官方肯認,也可能會被迫噤聲。為了避免領導層難堪,官方的資料可以遭公然扭曲。
舉例來說,有一名北京大學教授在去年中公開提及,官方所發布的失業數據,沒有呈現有多達1600萬名青年因放棄找工作而無就業,如果計入這些人的話,那麼青年低度就業的比例,將會逾46%。隨後中國國家統計局很快就中止發布都市青年失業的數據,一直至今年初,才開始公布經「改善」的資訊。
4月30日,據《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這個世界第2大經濟體國家,正在將數據放入「黑箱」之中,而讓全球企業及投資者感不安。
另外,官員似乎對於控制各界如何討論COVID-19較為有興趣,而並不是全面了解該疫情及「封城」等疫情管控的措施對於經濟活動實際所造成的影響。
有關黨國各層級機關的「內參」機制方面,據「經濟學人」指出,儘管內參材料能夠比公開發布的內容還「強而有力」,可是實務效果如何,就不乏疑問。
「經濟學人」提及,內參系統的資訊來源包括了學界、智庫和媒體。比如新華社的記者大量生產吹捧官方,可是新聞價值卻低落的公開內容之餘,其私底下為「內參」所撰寫的文章,可能完全是另一種樣態。一位撰寫人向「經濟學人」披露,能夠寫內參報告是一個「榮幸」;若要取得此項特權,還必須通過激烈競爭。
一名研究人員說,他能夠在內參報告中針對行政管理問題直言不諱,比如政府命令相互矛盾致使落實困難;另一名研究人員稱,內參材料有助於官員從地方角度切入,以理解不動產市場崩盤等重大的問題。
然而,「經濟學人」表示,取得資訊是一回事,而官員是否能夠確實理解且善用這些資訊是另一回事。此外,更難以判斷到底有多少的內參資訊與「建言」可以如實上達至中共高層。內參報告作者能自誇個人的影響力,不過目前不存在可靠資料來衡量特定內參材料對於公共政策的影響。
內參機制的「潛規則」能讓報告作者傾向於「討好」當權者,以讓他們開心。有一名研究人員對「經濟學人」稱,他的分析若越「正面積極」,那麼就越容易被視為「好文」。
此外,儘管他可以「自由討論」國家所面臨的問題,但他依然會小心地不直接批評高層。通過內參機制流通的資訊,亦較難被客觀檢驗。
「經濟學人」稱,除了權力最高層之外的人,並無法獲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到底讀了什麼樣的內參材料,而他的反應又是為何。其實,中國經濟政策的形成過程,一向都缺乏透明度,這在經濟成長強健且決策者態度務實之時,其問題就不大。
然而,當經濟成長放緩且官僚系統越來越出現意識形態至上,若缺乏品質良好的資訊就令人相當擔憂。最終,不只是外界,甚至可能連中國領導層自己也會霧裡看花,而難以確定什麼是好決策。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