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三屆三中全會的「三無主義」(圖)
習近平(圖片來源:Pedro Pardo - Pool/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4年7月22日訊】習近平在其三個任期內舉行的三次三中全會,各有不同的焦點和主軸:
第一任期(十八大三中全會)
在第一次三中全會中,習近平提出《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核心,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政府的更好發揮。然而,這次會議的結果卻形成了「民退國進」的現象。
第二任期(十九大三中全會)
在第二次三中全會中,會議提前半年召開,焦點從傳統的經濟大方針轉向國家機構改革,核心文件是《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這次會議最終通過修憲,取消了國家主席的任期限制,為習近平建立終身制鋪平了道路,習近平親自指揮,親自佈署,也讓他完全取代李克強,掌握了經濟主導權。
第三任期(二十大三中全會)
第三次三中全會的重點是《進一步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總結了過去十年的改革經驗,並展望未來的改革方向。這次會議延續了十八屆的主軸,強調在現有基礎上深化黨的全面管控。
三個面向
雖然此次三中全會無重大方向改變,但依然處理了以下三個面向:
1.經濟發展的路線: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經濟建設為中心」轉變為「經濟修補為中心」,提出修補措施而非大破大立。例如,提出新的經濟驅動方式取代傳統的「三駕馬車」。
2.經濟發展的體制:從「穩定壓倒一切」轉變為「安全壓倒一切」,建立以國家安全為核心的經濟體制。近期的一系列安全法和泄密法強調國家安全在中國式現代化中的重要性。
3.人事變動:全會決定遞補丁向群、於立軍、於吉紅為中央委員,並同意秦剛同志請辭中央委員職務(尚保留同志)。此外,通過了對李尚福、李玉超、孫金明的嚴重違紀違法問題的審查報告。
習近平的三條道路
習近平上臺後,一再強調「中國模式」、「中國道路」及「中國式現代化」,強調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拒絕照抄西方模式。他堅持不走西方民主體制的道路,強調專制統治模式的優越性。從十四屆三中全會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到習近平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再到「中國式」,他逐步用中國式的專制統治取代了原有的概念。
要解決的三個問題
習近平提出「問題導向定方案」,針對老齡化帶來的生產力矛盾、土地財政下央地財權事權不匹配的矛盾、區域保護主義與全國大循環之間的矛盾,提出了改善方案。二十屆三中全會提議的央地財稅分配制度,旨在解決1994年土地財政所延伸的問題。
三無主義
自2018年以來,中國經濟逐漸下滑,尚未見止跌跡象。社會期待能有一次類似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會議,以重大改革打破僵局,恢復社會信心。然而,李強上臺以來的救經濟措施多屬修補性質,期待中的三中全會卻遲遲未能帶來突破性的改革方案。這使得習近平的改革形象顯得乏力,外界期望降低。雖然宣傳部門努力將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升到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高度,包裝習近平為繼鄧小平之後的改革家(只存活一天就被撤稿),但事實上,習近平的改革形象顯得有氣無力,外界和人民對三中全會感到無感。
結語
毛澤東用繼續革命取代革命,鄧小平用改革取代繼續革命,習近平用深化改革取代改革。二十屆三中全會宣告了鄧小平時代十一屆三中的經濟改革已經結束。中國的經濟問題,病根在於政治,若體制不改,再多的會議也難以解決。
(本文為《上報》獨家授權《看中國》,請勿任意轉載、抄襲。原文鏈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