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有一種人,他的想法對當代人來說是異想天開,沒人相信他的妄想會成真,但當他接近目標時,他的「妄想」卻變成了所有人心中的典範。這樣的故事,你想聽嗎?在吳淡如的《人生實用商學院:富有是一種選擇》中分享,歷史告訴我們,這世上存在「創造少數」,總要有人突發奇想,推動文明前進,雖然他們常被詛咒。馬斯克就是這種角色,十二歲賣掉自寫的遊戲程式賺500美元;1999年創辦的Zip2賣給康柏,賺2,200萬美元。2002年,因PayPal賣給eBay,馬斯克分到1.65億美元,為SpaceX和特斯拉籌資。他不到三十歲已躋身前1%人生勝利組,很多人認為他可以「提早退休」了。
失敗,造就史上最強勝利
然而,在2008年,馬斯克面臨人生最大的難關。SpaceX的獵鷹一號運載火箭第三次發射失敗,讓公司陷入財務困境。同年,特斯拉也燒光了一億美元投資,第一批電動車Roadster僅生產100多輛,銷售困難,當年虧損8,200萬美元,公司資金僅剩900萬美元。然而,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SpaceX成為第一家能發射火箭的民間企業,特斯拉則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汽車製造商。特斯拉股價從2020年每股不到100美元,年底飆升至700美元,最高甚至達到1,200美元。我們或許無法像馬斯克那樣瘋狂投入,但可以學習他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對完成某事的自信心,即便沒人相信,自己仍堅信並充滿行動力。
創造自我效能感──想做,就要做到
馬斯克是自我效能感極高的人,他深信只要他「能夠」,他就要做到。不管是創造不用加油的跑車,或是帶人類上火星,只要他相信,就會採取行動,一步步前進。他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信心,就算別人不了解,他也不覺得寂寞。真正具備自我效能的人,肯定是有行動力的人。如果只是鼓吹夢想而不行動,便成了自大的人。馬斯克不僅出一張嘴,而是站在前線指揮,雖然不好相處,但能鼓舞團隊共同實現看似不可能的計畫。我們常只看到別人的成功,卻沒看到付出。2008年,馬斯克在火箭發射成功前,面臨內外交逼的壓力,差點崩潰。即便面對破產與離婚官司,他仍比任何人努力工作,承受更多壓力,並專注於目標。他的朋友安東尼.葛拉奇亞對此印象深刻。大多數人面對壓力會煩躁,但馬斯克能保持理智,做出明確判斷,令人敬佩。真正的英雄不是悲劇英雄,而是堅持到底的成功者。
缺乏自我效能必成魯蛇?
如何在面對壓力時保持冷靜決策,是人生和投資理財中的挑戰。理財原則不難,最大的挑戰在於堅守紀律的決心。行為經濟學中的「處分效應」描述了投資人在股票上漲時傾向賣出獲利,而在股票下跌時選擇持有,期望反轉。這與人類害怕損失的天性有關,導致賺錢資產過早變現,虧損資產被長期持有。研究發現,損失的痛感比獲得的喜悅高出兩倍以上。市場上行時,投資人可能會售出表現優異的資產,確保收益;但市場下行時,卻持有虧損資產,天真地認為能解套回本,反而損失更多。因此,理財需要自我堅持,缺乏自我效能感的投資人更容易引發處分效應。我們不必以改變世界為目標,但當你想達到目標,將「想像」昇華為實際可行的「計畫」,並堅定行動,恰恰是本書宗旨「富有是一種能力,堅持是一種選擇」的真正意涵。
(本文節錄:《人生實用商學院:富有是一種選擇》一書)
責任編輯: 初新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