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晚期,牙骨角蚌皮器上刻有甲骨文。(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甲骨文,又稱卜辭、契文、殷契、龜版文、甲骨卜辭等。是商朝到周初為了占卜記事而契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上承原始象形符號,下啟西周文字發展,是漢字歷史的重要形式,遠古文明的時代象徵,也是形成書法藝術風貌的文化瑰寶。
小屯村的驚人發現
商晚期,牙骨角蚌皮器上刻有甲骨文。(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學術界普遍認為甲骨文是由一位酷愛金石、古玩的晚清官員王懿榮發現的。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王懿榮染病,派人去藥店抓藥。偶然從中藥材「龍骨」中發現一些似乎很有規律的刻痕,引起高度興趣。於是到各大中藥店收購了數百片龜甲、獸骨,研究後確認是一種比籀文更古老的文字。他開始大量收購龍骨,獲得一千五百餘塊。此事引起學者重視,甲骨文遂廣為人知,但古董商人嗅出商機,隱瞞甲骨出土地以壟斷貨源。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爆發庚子事變。八國聯軍攻破東便門,王懿榮率眾抵抗失敗,悲嘆說:「吾義不可苟生」。服毒未死,於牆上題「主憂臣辱,主辱臣死。於止知其所止,此為近之」絕命詞,投井殉國。次子王崇烈將王懿榮收藏之甲骨全部轉售父親好友、金石學家劉鶚。劉鶚選刻部分甲骨文,出版《鐵雲藏龜》,提出甲骨文是「殷人刀筆文字」之說。
同時,劉鶚派人到河南多方打聽甲骨的來源。再經過另一位金石學家羅振玉不斷調查,終於確定這些甲骨多出自河南安陽城小屯村附近,遂親自前往發掘、收購。促成大量珍貴的甲骨出土,也讓原本默默無聞的小屯村一夕爆紅,原來這村莊是商朝晚期都城遺址「殷墟」所在。此後,多次考古挖掘和其他途徑出土的甲骨,已經累計有15萬片之多。
甲骨文發現後,各國學者也開始深入研究中國上古歷史和古文字學,興起了一門「甲骨學」。目前全世界已經發現的殷商甲骨文字大約有五千字,但真正被辨識讀出來的字數大約只有二千字。根據著名甲骨文學家董作賓《殷曆譜》指出:甲骨文流傳的年代從商朝晚期武丁在位延續到商朝末期,約有227年。周朝文字則以金文為主。
殷人尊神 祈問鬼神
甲骨文 周朝手刻版。(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中國人是一個順天敬神的民族。《禮記‧表記》記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商朝社會,上自帝王、貴族,下及平民百姓,都敬畏天地神明、遵守道德規範。殷商君王處理戰爭、祭祀、出行、遊獵、疾病等大小事都要祈問鬼神,占卜以問吉凶。
占卜的方式是由巫師在龜甲或獸骨上鑽洞、燒灼,使之形成裂痕,再根據裂痕來判斷神諭。其後契刻卜官將占卜內容和應驗結果恭恭敬敬、一絲不苟的契刻於骨版上,以體現上天的旨意。從而推動、保留了上古契刻文字藝術的發展,並為後世提供大量商朝的歷史記錄,彌足珍貴。
中國文字歷史悠久,甲骨文的創造使用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漢字的造字方法,開啟漢字數千年的演變歷程。雖然是用刀刻在堅硬的龜甲、獸骨上,不像紙筆所書暢快淋漓,但於工整平正中錯落有致,穿插避讓,大小交錯,已具備書法的許多基本要素。由於契刻之故,筆法多使用直線,曲線則由短線連接而成;因起收刀用力不同,線條中間粗、兩端細,堅挺瘦勁;通篇或疏朗,或緊湊,饒有韻味。
儘管時代更迭,漢字的音讀、外形都有所改變,但只要能從甲骨文入手,追本溯源,分析文字始初的意義與內涵,就能讀懂數千年前的文獻,進而瞭解漢字所傳達的中華文化「敬天重德」的生命觀、宇宙觀。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