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勸諫秦始皇要像泰山及大海一般,廣納賢才,才能使國力增強。(繪圖:Winnie Wang/看中國)
寬恕待人是一種美德,能容人之過者方能成就大業,有大忍之心者方能成為大器。一個領導者的氣度愈寬大,愈能使眾人歸心,為己盡力。可見,身為領導者,固然要有知識與能力,但胸襟與氣度似乎更為重要。
「泰山不讓土壤,海水不擇細流」指的正是心胸寬大的智者表現,語出《史記‧李斯列傳》,內容主要描述,李斯勸諫秦始皇要像泰山及大海一般,廣納賢才,才能使國力增強。
太史公精心寫李斯傳奇
「泰山不讓土壤,海水不擇細流」意思是說,泰山不捨棄任何土壤,海水不排斥任何水流,因而成其大。語出《史記‧李斯列傳》。
〈李斯列傳〉是《史記》列傳系列中單傳的其中一篇,也是《史記》中寥寥可數的人物大傳之一,司馬遷用了9000餘字,精心撰寫出一代名相李斯的傳奇人生。
李斯楚國人效命秦王
李斯是楚國人,曾拜在荀卿門下學習諸子百家的學說,和韓非子是同門,他在人才濟濟、競爭激烈的秦國中脫穎而出,輔佐秦王成就統一天下的事業。這背後的艱辛努力,均被司馬遷一一詳實的描繪了下來。
秦始皇初登王位時,鄰國韓國懼怕強秦,派水利專家鄭國去遊說秦王建水渠,作為疲秦之計。秦王接受鄭國建議,但在修渠過程中,韓王陰謀暴露。鄭國對秦王說:「一開始我確實是間諜,不過水渠修成後,韓國只能多活幾年,對秦卻是萬世之功。」於是,鄭國被赦免,繼續修渠,之後,關中沃野千里,助秦加速統一進程。
這件事卻讓眾臣警惕,他們勸諫秦王,在秦效力的各國人才,大多忠於本國君主,應該把這些客卿驅逐,所以,秦王便下逐客令,之後的秦朝宰相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諫逐客書〉說服秦王
李斯從大局出發,作〈諫逐客書〉,闡述秦國之所以強大的原因在於重用外國人才,他在奏書中說:「泰山不讓土壤才高大,海水不擇細流才深廣,君主不排斥天下百姓,才能彰顯德行。」
秦王看完李斯的〈諫逐客書〉後,果然回心轉意,留下客卿,並重用李斯,令秦國國力不斷強大,後來,秦始王滅六國、稱帝,僅用了短短的16年。
秦始皇以博大之胸懷,接納並信任天下賢才,開創了第一個中華帝國之號。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