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2日「尋找自己的蔣中正」座談會在臺北經國七海文化園區隆重舉行,照片是下半場開始前與談學者的閒聊身影。
【看中國2023年11月13日訊】(看中國記者李彥霖臺北採訪報導)昨(12)日臺北的經國七海文化園區隆重舉行「尋找自己的蔣中正」座談會,吸引臺灣許多近代史、民國史的權威學者出席討論,及學生或社會各界人士到場聆聽,堪為史學界的歷史盛事。除了為《蔣中正日記》出版貢獻深遠的蔣方智怡女士蒞臨支持外,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錢復也分享他在前總統蔣中正身邊10年的珍貴點滴。
作為《蔣中正日記》首次出版的系列活動,由民國歷史文化學社、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合辦的新書座談會,廣邀相關學者談論讀過1948到1954年蔣中正日記後的發現和體會。有人曾和先總統蔣中正有實際接觸過的經驗,而更多學者從第一手史料的爬梳解讀蔣中正在不同年份的決策和心境,在不同的脈絡中互相交流自己眼中最真實的蔣中正。
深具意義的場域
「經國七海文化園區」以七海寓所和蔣經國總統圖書館為核心。「七海寓所」是蔣經國先生自1969年到1988年過世時的官邸,涵蓋了他擔任國防部長、行政院長至總統期間,許多國家重大決策都在這裡產生。「蔣經國總統圖書館」則完整收藏其一生相關的檔案、文獻、文物與資料,提供民眾閱覽與學術研究,並不定期舉辦相關學術活動與文獻展覽。作為這次「尋找自己的蔣中正」座談會的舉行場地,深具歷史與空間意義。
會議在經國七海文化園區的蔣經國總統圖書館舉行,深具歷史與空間意義。
看見更飽滿的「偉大領袖」
座談會上半場「我所看到的蔣中正」,由前國史館館長、民國歷史文化學社社長呂芳上主持,並由前外交部長、前監察院長錢復,和著名歷史學者張玉法院士與談。
錢復分享自己曾在蔣中正身邊擔任翻譯10年的親眼所見。在他眼中的真實「蔣公」,就像是祖父一樣,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生活簡樸,而懂得調劑身心,又無一刻不為國家的前途所著想和努力。言談間,錢復洋溢著對蔣公的無限感佩、懷念與敬意,令人動容。
張玉法院士提到自己大學參加國慶大典的時候也曾遠遠看過老蔣總統一次,那時也不敢叫「蔣公」,而是喊「領袖、領袖、偉大的領袖」。藉此張院士指出日記出版的意義在於跳脫過去只看見的偉大光明一面,而盡可能更立體、完整地了解這位過去的時代偉人。張院士也分析,同樣是第一手材料,長時段記錄的「日記」,比以隱惡揚善為主的「自傳」、「回憶錄」或「訪問錄」等都更具真實性和可靠性,以此肯定日記出版的意義。
「尋找自己的蔣中正」吸引眾多史學界權威、研究生及社會各界人士參與,堪為盛會。
蔣中正的宗教信仰、臺灣情懷與婚姻
座談會下半場「從蔣日記中找自己──1948-1954年政局重構的年代」由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劉維開主持,邀請參與《蔣中正日記》整理、註釋的學者與談,包括天主教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榮譽教授林桶法、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王良卿、中興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李君山、天主教輔仁大學全人教育中心兼任副教授任育德、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兼圖書館館長陳立文等。
其中,劉維開提到自己閱讀蔣中正日記時,最關心注意的是蔣的宗教信仰。原因是他過去在國民黨黨史會服務時,負責整理、出版蔣中正手改的《聖經》、《聖詠》和《荒漠甘泉》譯稿,當時造成他對蔣中正印象的巨大顛覆。他發現蔣先生批閱《聖經》、《聖詠》是在庶務繁重的抗戰時期,而且是一遍看完再看一遍,過程中和譯者吳經熊有多次的書信往來可資印證。而翻閱蔣日記,可以看見蔣中正把很多事情的成功與榮耀都歸之於上帝,是非常虔誠的基督徒。
林桶法特別關心「蔣日記中的臺灣情懷」。他透過對蔣日記的長時段閱讀、對大時代的理解,告訴大家:回到歷史去看,臺灣今天能夠守下來並非理所當然,不是課本上看到的「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第七艦隊協防臺灣海峽」那麼輕鬆愜意。老蔣在日記中多次展現了「用生命死守臺灣」的決心,而其他檔案或資料證明,當時若不是蔣介石捍衛臺灣到底的堅定信念,臺灣很可能會被美國託管,或在龐大的想像空間中,走向截然不同的命運。林教授認為社會長期對老蔣「威權」的包裹式批評,太過片面。
與此相關,王良卿也關注到蔣日記中深刻的「恥感」,以及由此來而來的將國家命運繫於一身的強大使命感。在1948年商議遷都問題時,蔣在日記中記錄:「余在世一日反共到底,則余何地即重心所在」。蔣對民族恥辱的感受非常鮮明,而他對自己承擔國家命運的覺悟和信念,王良卿認為已非「人工」造作所能解釋。
陳立文雖然沒有參與到《蔣中正日記》的整理工作,但10月才編纂完成《佳美的腳蹤:宋美齡和她的時代》一書。她特別分享蔣中正在日記中顯示的與宋美齡女士之間的互動,包括1950年堅持從美國飛回臺灣「共赴國難」讓蔣大為動容等等,都可以看到蔣介石與宋美齡深篤的夫妻之誼。
《蔣中正日記》的出版吸引社會各界關注,現場許多民眾正在選購民國歷史文化學社出版的相關書籍。(本文圖片來源皆攝影:李彥霖/看中國)
《蔣中正日記》的歷史意義
自2006年「蔣中正日記」及2020年「蔣經國日記」在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公開以來,吸引海內外許多學者、華人遠赴重洋閱覽和研究。然而,大部分的民眾並沒有飛渡千里的便利條件。蔣日記與蔣中正,始終與大眾存在著距離。
經過10年纏訟和蔣家家屬相繼的慷慨捐贈,59箱的兩蔣文物今年9月14日終於返抵國門,「回到它該在的地方」。而經國史館授權,民國歷史文化學社在10月31日首先出版1948年至1954年的《蔣中正日記》,讓大眾終於能夠閱讀最貼近蔣中正的第一手材料。
劉維開總結道:日記的出版,讓蔣中正終於可以走出學術的殿堂,而往更貼近一般人的平民化方向走。讓大眾可以透過日記的內容,形塑出自己所認識的更真實、更飽滿的蔣中正形象。
*記者註:部分與會學者的詳細論述,請關注後續副刊「看史海」欄目的動態。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