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23年7月19日訊】中國經濟復甦乏力、美國通脹明顯趨緩,兩者之間有何關係?有媒體和專家說,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意味著對原材料需求的下降,這正可降低美國高企的物價,有助於壓下通脹;但也有專家指出,由於美中經濟背後地緣政治博弈的實質,即使原材料價格下降,美國消費者恐難感受到通脹的消失。
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威廉亚洲官网 數據顯示,第二季度經濟產出僅比第一季度增長了0.8%。經濟表現大幅度放緩,出口急劇下降,房地產蕭條加劇,債臺高筑的地方政府不得不削減開支。
於此同時,飽受高通脹和衰退雙重困擾的美國經濟卻出現了軟著陸的前景。上週公布的消費者價格指數顯示,上個月年通脹率放緩至 3%,與同比9.1%急劇降溫。以該指數衡量的通脹現已連續12個月放緩。
「中國的經濟困境可以間接幫助美國降低通貨膨脹。」網路新聞媒體Axios說。「如果中國的經濟引擎繼續低迷,它將消耗更少的原材料,從而給大宗商品價格帶來下行壓力,而大宗商品價格是美國消費者價格短期波動的主要驅動因素。」
中國經濟低迷下的奇怪模式
但實際情況是,至少第二季度,中國進口的石油量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大幅度增加了。根據數據提供商CEIC,中國的表觀石油需求在4月和5月分別同比增長25%和17%。5月份柴油產量比去年同期增長 26%,比疫情爆發前的2019年5月足足高出40%。
《華爾街日報》說,這一「奇怪的模式」很可能是因為「中國煉油商和監管機構錯誤判斷了中國復甦的力度和全球能源市場」,以為「2023年初國內房地產和基礎設施驅動的需求繁榮」。
因此該報導說:「要麼中國經濟在下半年迅速加速(目前看來不太可能),要麼石油需求將恢復到更正常的模式,拖累全球消費,並可能導致價格下跌。」
週一(7月17日),由於投資者質疑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的胃口,中國令人失望的經濟增長數據導致油價當日下跌1.5%。
根據目前的中國數據和消費者的實際感受,似乎預示下半年的經濟增長可能仍會持續欲振乏力。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資深研究員張彥(Ian Johnson)對美國之音說,今年5月他在中國做研究,從政治上不活躍的普通人,到在國有部門工作的人,給他的普遍印象是,都感受到了「經濟在放緩」,「似乎沒有任何戲劇性地恢復到快速經濟增長的前景」 。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商學院教授陳朝輝也認為,「反正這個結論就在這兒,就是大家不願意花錢。你知道大家不願意花錢的話,你這個經濟就沒辦法發展,就這麼簡單。」
北京當局處於兩難境地
儘管中國總理李強此前召開過多次會議,也出臺了一些刺激經濟的計畫,但都未奏效。現在外界等待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在本月召開的中共政治局會議上,是否會釋出重大刺激政策來推動經濟增長。
「問題的關鍵是,(中國)政府主導的投資不再能夠提供經濟增長,」張彥說。「我認為他們有點進退兩難,他們希望擺脫房地產驅動的投資,想要更多個人消費,這是正確的;但他們也在做一些不支持這些目標的事情.....但肯定是阻礙私營企業。而私營企業幾十年來一直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推動力。從長遠來看,這些因素都會導致經濟低迷。」
陳朝暉說,北京當局「現在真正要做的事情,不是要怎麼刺激經濟的問題,而是要提高大家信心的問題,就是讓大家花錢,就這麼回事兒。」
美國通脹水平仍高
儘管美國反映通脹水平的消費者價格指數降到2021年3月來的最低水平,但是美國的消費者並沒有感到有太大突破,因為截至6月的核心通脹數據(反映了食品和能源價格外的所有因素)高達4.8%,距離美聯儲2%的目標仍相去甚遠。
張彥認為,如果中國經濟增長不那麼強勁,以至於不需要那麼多石油,也不會從世界各地進口那麼多能源和其它類似東西,那麼全球市場的原材料價格可能會走低。
「毫無疑問,中國經濟放緩將影響到所有國家,它可能會減輕大宗商品價格等方面的壓力。然後可能會緩解通脹壓力,從而使美國更可能實現軟著陸,」張彥說。
但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商學院教授陳朝輝認為,美中經濟問題的背後實質是地緣政治較量的加劇,因此,即便原材料價格下降,恐怕也難使美國消費者真正感受到通脹的消失。
「美國現在的通貨膨脹恰恰就是因為這些以前中國便宜的產品相對來說少了才造成的。」他對美國之音說。「如果按照單純的經濟原因,實際上大家應該是拚命地從中國買(產品)。全世界的通脹壓力這麼高,而中國還有這麼多過剩產能,這是非常完美的結合,就應該是在中國多生產,這個問題就差不多解決了。所以說的話,這是個政治問題,地緣政治問題。」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辛荷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