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指政治力強迫復耕恐失敗告終。圖為河南蘭考農村裡的一副習近平視察蘭考的大幅宣傳版。(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3年5月14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多項數據表明,中國經濟再度下滑,北京當局加強「維穩」經濟的同時也把目光瞄向農村,農管、退林還耕運動等紛紛在各地出現,但分析指政治力強迫復耕恐失敗告終。
威廉亚洲官网 的經濟和金融數據顯示,CPI(居民消費價格)、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雙雙回落,新增存款和貸款也不及預期,中國央行或再採取降准或降息的方式釋放流動性。
據路透社報導,國泰君安國際經濟學家周浩表示,「中國的信貸數據遠低於預期,加劇了對後疫情復甦可持續性的擔憂」;「融資總額和新增貸款都只有市場預期的一半,這表明疫情後的第一波復甦或多或少已經消退。」
有中國專家呼籲,當務之急是全力拼經濟,加大政策力度:財政積極、貨幣寬鬆、穩樓市、提振消費、提振民營經濟信心、穩外貿等。
但外界認為,北京當局只有減少對經濟的干預才是正途。
《紐約時報》中文網曾經發文指出,過度控制、干預主義、貨幣操縱.....中國不僅不是市場經濟,更糟糕的是:中共已經系統地滲透到了中國正在增長中的私營部門,已經在超過一半的非國有企業中開展活動;中共可以操縱甚至控制這些公司,特別是大型企業,一些外國公司也不例外。現代中國經濟是黨企聯合集團式的經濟。
美國之音5月12日的文章指出,中共政策「大逆轉」再添一樁,推行多年的「退耕還林」政策疑似退場,取而代之的是「退林還耕」運動。觀察人士說,此一政策違反農業科學,而且施行以來、亂象叢生,各級官員用政治力強迫復耕,失敗告終的概率很高。
目前已知最為極端的事例是在四川成都,當地政府於2017年斥資341億元(人民幣,下同)修建上百公里長、原定今年底完工的「環城生態區綠道」,但4月底許多當地民眾發現,剛植栽好的綠化植物已被鏟除。而改種水稻的利潤每年每畝不過770元,10萬畝地一年僅獲利7,700萬元,用這樣的利潤來彌補拆掉成都生態綠道的損失至少得花上440年。
北京當局多次強調,抓緊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保供應。官方媒體多次宣傳要保住18億畝耕地紅線。隨後,中國農管出現了,「退林還耕」、「穩糧保供」等運動在各地方政府的推動下愈演愈烈:曾經退耕還林了20年前茂密的林地一時間,又變成了耕地,不分樹種和樹齡一律鏟除;各地都出現侵犯農民權利的事件,一時間怨聲載道。根據中國農業農村部去年底的統計,全中國目前總計有8.2萬名在編在崗的農管人員,他們分散在約2500個相關機構中執勤。
位於臺北的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信賢對美國之音分析指出,在中國經濟放緩,政府裁員額度達5%的大環境下,農管隊伍卻逆勢崛起,代表中共打算加強農村的維穩。至於「退林還耕」運動則凸顯北京當局對國際局勢與糧食安全的焦慮感,「按照中共自己的定性,就是說,一旦(發生衝突)被封鎖的時候,它(中國必須)自己自給自足,我覺得,這是習(近平)非常重視的一件事情。」
位於美國波士頓的東北大學財務金融系教授邱萬鈞則批評中共的作法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完全無視「退耕還林」是基於土地貧瘠、種植效率差或污染等因素,如今反用政治力強迫復耕,效果堪慮。
自由亞洲電臺網站5月5日的文章提出質疑:「‘退林還耕’不惜一切代價保糧食生產,習近平在下一步什麼大棋」?文章認為,近年來國際貿易摩擦不斷,糧食成為貿易戰博弈的其中一環。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和俄烏戰爭加劇,衝擊全球糧食供應鏈,在這樣的背景下,糧食安全再次擺到中國高層的議事日程上來。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此前多次表態,要重視糧食安全,「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
但據官媒《新京報》此前報導,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國家穀子糜子產業體系首席科學家刁現民分析,未來對糧食的需求也會相應提升,糧食安全仍然應該警鐘長鳴。「主產區、主糧作物產量也在不斷接近極限」;「我國華北、東北等主產區,土地長期超負荷利用,繼續增產確實比較困難」。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北京加強「維穩」經濟 退林還耕恐失敗告終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