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M2(廣義貨幣供應量)累計新增43萬億元人民幣,但經濟仍未復甦。(圖片來源:Fotolia)
【看中國2023年5月11日訊】(看中國記者文龍綜合報導)一年之間,中國M2(廣義貨幣供應量)累計新增43萬億元人民幣,但經濟仍未復甦。5月11日,中國官方公布的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數據顯示,經濟通縮愈發明顯。
5月11日,中國經濟學家任澤平撰文指出,M2(廣義貨幣供應量)代表流通中的貨幣總量。2022年中國新增投放了28萬億(人民幣,下同)M2,2023年一季度新投放了15萬億,但通脹數據低迷,消費、房地產呈現分化。
文章認為,儘管貨幣供應放量,但產出、物價指數等反應較為平淡,同時房地產、股市等大類資產價格沒有明顯提升。並且,有4點深層次原因值得重視:
1、居民槓桿率處於高位,加槓桿意願弱。
2、企業信心不足,特別是民營企業訂單不足、盈利預期不足、對擴張保持觀望。
3、政府主導的基建投資是M2、信貸高增的重要支撐,但其本身商業週期長、資金佔用量大,同時存在一定擠出效應。
4、金融機構面對「資產荒」,存在資金空轉,未能真正流入實體經濟。
雖然中國央行投放大量貨幣,威廉亚洲官网 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復甦不易。
5月11日,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3年4月份全國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數據顯示,CPI環比下降0.1%,同比上漲0.1%。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環比由上月持平轉為上漲0.1%,同比上漲0.7%,漲幅與上月相同。
PPI環比下降0.5%,同比下降3.6%。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新聞稿稱,PPI下降是「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國內外市場需求總體偏弱及上年同期對比基數較高等因素影響。」
經濟界認為,經濟增長和通脹本質上是流通中的貨幣數量及其流轉速度(即貨幣轉手次數)。而它們眼下的運行軌跡,正在指向經濟衰退。北京當局需要提出更多支持政策,才有可能帶動經濟走出通縮。
通貨緊縮(通縮,deflation),本意為貨幣流通數量減少,但也指整體物價水平持續下跌的經濟現象,是與通貨膨脹相反的概念。通貨緊縮時,會使無急迫需求與耐用品的消費延後,造成消費支出收縮,影響商家與企業的營收,並反過來造成消費力持續下降,形成惡性循環、經濟衰退。
海外智庫「天鈞政經」研究員宋維駿指出,中國經濟通縮,結合金融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根據中國央行的數據,M2的月增速已經連續12個月超過10%,這樣的情況下,中國經濟仍未回暖。M2是包含存款數據的,所以M2增速高的一個原因是存款增加了。一季度人民幣存款增加15.39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9.9萬億元,這意味著內需仍然不振,人們不願意消費。值得注意的是金融空轉現象,流動性在金融系統內而沒有到實體經濟當中,即銀行發放出去的貸款由於多種原因又轉變為銀行的存款。
經濟學博士馬紅漫認為目前出現了通縮跡象:CPI雖然是正增長,但對應GDP(國內生產總值)5%左右增速目標,CPI卻接近零,是明顯的物價萎縮。
中國社科院經濟教授劉煜輝則指出,中國經濟已出現通縮和近乎全民負債。
他在出席華夏基金春節投資策略會時警告,中國已進入通縮的時代,「中國眼下的經濟形勢一句話來講:就是通縮開始了。經濟已經落入衰退像限,老百姓確實沒錢,六個荷包蛋確實癟下去了。中國14億人,按照央行的統計,現在是7億人負債,如果把小孩子和老齡人剔除的話,接近全民負債。中國整個家庭部門的負債率佔其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已經高達137.9%,達到一個相當高的程度」。
時評人士唐新元撰文《中共極力否認經濟通縮是在掩蓋什麼?》指出,對於中國經濟現狀的分析,各界眾說紛紜。在全球通脹(通貨膨脹)高企的情況下,中國通脹數據處於低位甚至還在下降,因此有分析認為中國經濟通縮(通貨緊縮)。但是,中共官方和官媒接連否認。
文章指出,中國不是一個完全的市場經濟國家,中共控制下的變異經濟體系,因此很難用西方經濟學理論的通縮和通脹特徵來判斷目前中國經濟的狀態。通縮在貨幣方面也可體現在人們傾向於持有貨幣,而非投資或消費,人們需求不足、收入降低影響消費意願。所以,可以理解為中國經濟「非典型通縮」。實際上,中共極力否認經濟通縮是在掩蓋經濟衰退這個事實。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