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穿越生死峽谷 澆灌生命之花(圖)

 2023-05-06 11: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櫻花
「縱然明日離世,不礙今日澆花。」(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生存還是毀滅」(To be,or not to be),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王子在面臨無比巨大的壓力和抉擇時,發出了這句著名的心聲獨白。古往今來,人往往在面臨生命的重大轉折點時不由得思索人生意義

生命存在的意義是甚麼?平凡度日,諸事順利的人也許認為這是一個形而上的哲學命題,因為死亡是遠在天邊的事。但對一些正處於生死關頭的人來說,生命的意義一下子變得緊迫而真實,就好似人被困於漆黑的隧洞裡急於盼見一絲光明,又好比悶在水底掙扎著想吸一口氧氣。

日本順天堂大學腫瘤病理專家樋野興夫在臨床經驗中發現,癌症患者被醫生宣告去日無多時,生命的意義這個問題無比重要。在被疾病折磨、煎熬中,患者因瀕死恐懼、尊嚴喪失、焦慮不安、絕望厭世等情緒的產生,飽受折磨。生死哲學決定著他們如何在最後的日子裡處理親情、友情、愛情、工作、事業,乃至他們自身如何面對死亡和知覺消失。

俗話說:「醫者父母心」,樋野先生意識到癌症患者的精神世界是多麼痛苦、多麼需要被關注。他2008年起在日本創立了首家「癌症哲學門診」,由於反響很好,至今這個項目拓展到咖啡廳、茶館,甚至發展為「癌症哲學沙龍」。

在這些地方,身患絕症的人們暫且離開手術、服藥、化療這些常規醫療手段,坐下來,泡杯茶,和醫生一起思考人生的根本問題——如何面對死亡。樋野先生將其中的體會和心得寫成一本書:《縱然明日離世 不礙今日澆花》。

這本書中樋野先生說,他對患者開出的是「話療處方」。也就是用言語撫慰患者的心靈,減緩他們對死亡的焦慮和絕望。但是遍讀全書,並沒有找到一句輕飄飄的諸如「沒關係呀、還有希望呀、別太想不開呀」之類的話。

筆者認為這本書通篇其實圍繞著一個觀點:由死觀生,通過理性思考人生,戰勝對死亡的恐懼。

那麼具體是些甚麼處方呢?樋野先生舉例說,患者通常有兩大思維困境。一是:「得了不治之症,在社會上、家庭中還有我的位置嗎?」再一是:「不久人世了,我這一輩子有甚麼意義嗎?」


来源:看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