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林彪四野共軍攻打錦州國軍時的炮兵陣地。(網絡圖片)
日本投降後,入滿洲作戰的蘇軍將千門美製火砲及其他大量餉械無償交給四野共軍,組成機動炮兵發揮攻堅威力。否則中共不可能贏得內戰。
網上讀到很久以前上海學者楊奎松答劉統關於東北野戰軍武器來源的質疑一文,便根據我已經採訪到事實真相說上幾句:駐滿蘇軍曾將繳自日本關東軍五十萬枝、駐朝鮮軍十萬枝、溥儀軍的十萬枝,共七十萬支槍(多為步騎槍),繳自德軍的枝數不詳的槍(多為衝鋒槍。抗聯人言),以及自身攜帶入滿的美援美制榴炮──應有千門之多,大大多於北方國軍之坦克、汽車、燃料、被服、藥物、食品等等,無償送給了四野和三野(通過大連旅順到山東榮城悝島海路送給三野)。
蘇軍將美製千門火炮交給四野
十多年前我面訪過時任東北軍區軍械部部長的張明遠將軍,他說蘇軍交給四野的繳獲日軍武器是全部,不是部分或者少量。他是軍械部部長,負責儲藏、運輸軍械;何長工是軍工部部長,負責修理、製造軍械,何氏並不清楚蘇軍移交武器全貌。蘇軍還應協助中共策劃、準備、指揮了遼瀋、淮海戰役。衛立煌於其守瀋陽回憶文中,甚至說自己在望遠鏡中,親眼看到本駐旅大的蘇軍坦克,赫然也來瀋陽參與共軍攻城。另一文獻記載,遼瀋戰役之時,蘇援汽車燃油罐車甚至開到了戰場近處。可見「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紅軍大學學生戰勝陸軍大學學生」、「小米加步槍可打贏飛機加大炮」乃屬過謙之辭。
以下挑出最為重要的制勝武器──火炮來講。共軍軍史集正式版《炮兵史》至今仍為難產(只有炮兵史料彙集)。引起作者懷疑:是不是因為駐紮旅大蘇軍曾經幫助將那千門榴炮全部或者一部經由或陸或海兩路,先於遼瀋戰役之前運往山西打晉中、太原,後於遼瀋戰役之末運往華東戰濟南、淮海此類原因,導致有關方面難以啟齒?四野千門榴炮理應原屬配備入滿蘇軍的美援租借武器,因為陳誠曾於三大戰役前夕報告:內戰爆發以來,國軍損失火炮僅為二百餘門而已。
又據網上資料記載,遼瀋戰役繳獲國軍火炮連同高炮不足二百門。四野打下四平之後,陳明仁弟陳明信被俘,在被押往城外俘虜營時,他看到幾處共軍炮群,內中火炮全為美製,沒有他原先相信的蘇製火炮,方才悻悻服輸。他不知道,這是蘇軍借花獻佛傑作,他的直覺並無誤導。電影《決戰太原》導演郝蘊,在得知太原城牆牆上、牆內各種工事密佈,火力可以覆蓋所有牆前地段角落之後,曾經大為感嘆「共軍竟能夠攻下來太原城,真是不可想像!」其實,四野榴炮到後,一次齊射就可將城牆轟出多處豁口進而形成斜坡,可供攻城士兵一擁而上,各種工事同時也被摧毀大半,有什麼難以想像?
四野火炮集中使用威力無比
二戰結束之後,作為堂堂大國武裝力量,蘇軍有何臉面以及理由繼續制式配備美援租借武器?所以入滿蘇軍將這些火炮送給四野,乃屬事理不得不然。蘇軍總參謀部只能單向配備四野美援火炮,不能多向配備一至四野美援火炮,原因稍加分析就會清楚:若在關內設立炮兵訓練基地,國軍空軍來炸,陸軍來奪易如反掌;四野炮兵訓練基地遠在黑龍江牡丹江,國軍鞭長莫及。顯而易見,實為屬於可供全軍調用的四野炮兵的遠距離機動性,當時只有駐滿蘇軍陸海兩部可以秘密提供。
蘇援軍火外金錢數額也大於美援
駐滿蘇軍最多時達十二萬人。此時蘇共派駐西柏坡的總顧問科瓦廖夫原是蘇聯鐵道部長。衛國戰爭之中,科氏因為後勤供給得力,立了大功,深受斯大林賞識。斯派他來華,應是看重他組織運送武器尤其是重型武器的能力。科氏此時必與駐滿蘇軍總部有著密切電報往來,將來尋出檔案,應可證明這點。另一方面,國軍當時只有炮兵旅,沒有炮兵師,而且從沒像對手那樣,被集中使用。日軍本間雅明中將在菲律賓克雷吉多爾島,集中使用為數絕對不能說多的一百門山炮,就將萬二美軍打得落花流水,可為蔣氏以及林彪(他因志願軍炮不夠而怯戰)殷鑒。按比例說:四野千門蘇援榴炮,曾於朝鮮一次消滅十二萬美軍?
同期美國給予國民黨大量餉械援助,國民黨仍然敗走臺灣一事,並不能反過來說明共產黨不靠蘇援餉械就能打贏敵手;何況事實之上,蘇援餉械數量、質量大於美援餉械。僅就錢款而言,蘇援是四點七億美元,美援僅是三億美元。曾任武漢軍區後勤部部長的姚醒吾將軍,一九四○年代後期就曾暫脫軍裝,擔任大連某一錢莊老闆,專門處理這筆巨額戰費的分撥。試問劉統先生,如果朝鮮、越南說他們沒靠華援餉械就能打贏美國,您會作何評論?關於毛氏杜撰定理「內因為主外因為輔」並不成立,本人登文章《劉少奇武功大於毛澤東》已作說明,此處不贅。
由此可見,(中共)若沒有蘇援餉械,就沒有四野、三野等部的暴興乃至二次國內戰的勝利。
(本文略有刪節)
責任編輯: 張雲峰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